生在108弄10号的小囡之过年


标签:
情感 |
分类: 个人故事 |
小囡最喜欢过年了。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裳。
记得小时候新衣裳通常是全套的,连袜子都是新的,但印象最深刻的是新棉袄,蛮考究额,就像小囡在照片里穿得那样,缎子面子,手工做的扣子,领头还是黑丝绒。以前棉袄哩子也是绸的,小囡奶奶说,布里子穿起来不会适意(舒服)的。小囡从小喜欢丝绸缎的东东,这还影响到她后来的艺术创作。
老早子,小囡的奶奶总是要叫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衣裳的,一做,不是几天,家里一个个人做过来,有时候要一个月的。自今还记得裁缝师傅的面孔,是绍兴阿婆。她会给每个人量尺寸,从裁减到缝纫还有翘边都是不慌不忙地。有时候,小囡奶奶有空,也会做在一边,缝缝补补什么的,一边唠唠家常。
除了做新年穿得棉袄,还会做几件罩衫,但也很讲究,做的一丝不苟。小囡身上的这一件,花还是要对齐的,钮扣找不到合适的,也没有剩下的布料,就做了包钮,领子量了之后,还会试样子,为了竖得服贴,还在中间加了小搭扣,扣起来蛮吃力的。
在大点,就对过年的吃感兴趣了。
过年的菜,都是小囡奶奶指挥佣人操办,但到文革后期,小囡大了,奶奶也教他们如何自己做豆沙,做蛋饺,还有做猪油芝麻芯子。小囡还记得,买回来的猪油有一层网的,要把网撕掉,然后切碎熬油,然后冷却以后,用白糖把捏进去,然后炒熟的芝麻放在钵兜里冲碎,然后捏在一起,可以放很多日子,奶奶说,因为有糖,再加上天气冷,不会坏的。
年夜饭一定要有的菜,第一是如意菜,用十种食材切成丝炒在一起,或凉拌在一起都行。是新年好意头菜。
还有就是全鱼和全家福砂锅汤,当然规矩也有的,有冷盆热炒。春卷也是有的,汤团是吃了年夜饭大家坐在一起做的,奶奶的做法是把干糯米粉放在托盆里,然后把汤团芯放进去,两手摇动托盆,糯米粉就一层层滚了上去。后来王家搬进来了以后,我们也学做水糯米的汤团。小囡还记得,在三楼天台顶用磨子磨糯米粉,冻疮也生出来了。
过年还有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小年夜要大扫除,然后晚上洗澡,洗干净全身。到了房子被抢了之后,二楼大卫生就老紧张的,排队洗澡,夏天每天。阿四头把爷爷让给他的低楼客堂间换给了叶老师王老师一家四口。王老师老要清爽的,总是记得,我很多次洗完澡后,一开门,门口地上是她的脸盆,人就站在脸盆后面。但是小年夜洗澡更紧张,因为热气很要紧,一个跟着一个洗,才能确保浴室里的蒸汽不跑光,否则,人要冷死的。上海人老早子都到混堂(洗澡堂)里去洗的,小囡好像只试过一次。
终于有一日,二楼洗澡间,小囡觉得再也不能用了,因为亲眼看见王家小媳妇在浴缸里洗拖把,恶心死了。那是离开上海后十多年那时已经离婚,儿子在新西兰读高中,小囡索性回到上海做事情,暂住二楼小房间,那时十号已经残旧的惨不忍睹,厨房间挤都挤不进,那时隔壁大房间三代同堂也蛮有响声的,楼梯上灰蒙蒙,每一台阶都放着垃圾货(就是完全可以任掉的,但要放在那里占地方)。好在有一位革履先生来看小囡的时候,觉得她不应该住的那么委屈,就主动借出自己正好一间空房,精彩之处,是附带独用淋浴房,地上铺着的是青草绿塑料地毯,小囡高兴得差点昏过去。
革履先生还不肯收房租,当然小囡从香港买了高级手表和皮夹送他,真是帮了大忙,一直没能忘,多年后见面,革履先生拿出皮夹子还问:“记得啥人送额?”满有劲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