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跨国事业


标签:
情感 |
分类: 食性男女 |
大仲马说过:结婚不是恋爱的终结;“爱的事业”是永无止境。是的,婚姻不但是一门爱的事业,且和任何事业一样,来之不易,弃之痛苦,维持更难.而涉外婚姻,似跨国事业,牵涉民族,文化,经济各种种不同,谈何容易.
如何把跨国事业进行到底,这不仅需要勇气,耐心,更需要智慧.这儿介绍的几个真实的故事;
可以用可爱来形容麦姬,我是在俄勒冈,一位好朋友家的烧烤宴上认识她的,碎花连衣裙托出了苗条的身段.微烫的头发伏贴地曲卷着,看得出化过妆,却恰到好处.她一开口,兵林棒琅,热情奔放,一个标准的上海女郎.麦姬的先生鲍勃是个犹太人,白白净净,斯斯文文,计算机工程师,当我们三个上海女人,在餐桌上打开了话题,就再也堵不住汹涌澎湃地上海话的时候,他依然有礼貌地对着我们笑.我说,麦姬,向你老公打个招呼吧,这样好像不太礼貌,她潇洒地一摇头:"不要睬伊,伊是憨大."当然,她说这话时的表情,十足似上海女人在骂自己的男人"赤佬"时一样,充满了爱意.
麦姬和鲍勃的姻缘起源于十多年前的上海,当时麦姬大学刚毕业,被一家外国公司驻上海办事处工作,她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而且热情洋溢,使远道而来的海外雇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并闻名海外的母公司,公司上下都知道,到了上海,有什么难处,只要找到麦姬,就迎仞而解.所以当鲍勃被派去上海出差之前,对这位上海姑娘已相当耳熟了.可麦姬怎么也没想到,俩人第一次会面,鲍勃居然就向她求婚.
那是鲍勃第一次去中国,对这个东方国家了解并不多,路途辛苦加上水土不服,他病了.可是当麦姬出现在酒店时,他好象是用了一剂良药,不但马上可以起床,而且还跟着麦姬下楼上街去用餐,就在乘搭电梯时,他对麦姬说:”可以嫁给我吗?”麦姬当时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后来又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当麦姬确实搞清楚鲍勃对她的一见钟情是认真时,她跟着鲍勃来到了美国定居,她直认自己颇勇敢,因为那年头,中国刚开放不久,她对美国了解不多,远离家乡,远渡重洋,要去到一个举目无亲的异国彼邦生活,除了爱情的力量,还需要胆识.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和大多数夫妻一样,他们俩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但小日子过的相当甜蜜.
我好奇地问麦姬,上海人是出名的门槛精,有中国犹太人之称,你这个假犹太人碰到正宗的犹太人,战局如何?麦姬坦率地嚷嚷:”白相不过伊,”原来,他们家的财政大权是掌握在鲍勃手里,”我连支票本都没有”,麦姬狡狤地加了一句.不过我从这句话听出了昡外之音,在美国,支票本是最通用的付钱工具,是极其重要,也是极其普通的,连家庭妇女都缺不了它,而麦姬是个职业妇女,绝对有需要和有能力开支票本,看来她是不想卷入这琐碎小事中去.
麦姬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完全适应了西方的文化,不过要问她最享受的是什么,她会津津津乐道地告诉你: 夜深人静,儿子老公都睡着了,她一个人躲在家中的放映室里,喝着中国茶,嗑着瓜子,追看着由上海买回来的一出出连续剧的VCD,还珠格格,康煕皇帝等,任由自己的思绪随着剧情起伏,感情随着剧中主人的身世的变化而波动.看着看着,她忘记了时间,完全进入了剧中的世界,突然,天上掉下个外国人,用英语对着她指指点点,她迷惘了,被这时空的差距弄迷糊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原来,是鲍勃一觉睡醒都不见她,怕她太伤身子,所以特意来找她去睡觉.
麦姬说,中国人和犹太人虽然宗教信仰不同,但家庭观念却一样浓厚,所以在培养孩子问题上,矛盾不大,但鲍勃明显没有麦姬那么紧张,麦姬回家一见儿子看电视, ,打游戏机, 两眼就冒烟,为了孩子的问题,两人难免有拗绞,麦姬是爽快人,有什么事藏不住,不吐不快,但之后不会记在心里,说完就忘了.但鲍勃认为,夫妻间贵在沟通,谈心是最有效的办法.麦姬却觉得他烦,啰啰唆唆,哪壶不开提哪壶.有一次,鲍勃又为了一点小事要和麦姬谈心,麦姬忍无可忍爆发了:”你又要谈了吗?好啊,用上海话和我谈,为什么我一定要说英文,不公平,你也要说上海话,以后家里规定,一天讲英文,一天讲上海话.”
当我们正谈的热火朝天的时候,鲍勃来请麦姬入厅,原来,鲍勃看中主人亲手绘制的中国画,也想在自己客厅的布置一个中国角,特意要麦姬去拿主意.麦姬又拿到了话柄:”憨伐,这么小的事情也要找我.”此时,幽雅的琴声在厅里响起,麦姬和鲍勃的儿子循众要求,表演起自己最拿手的练习曲.麦姬依偎着鲍勃,欣赏着他们的作品,宝贝儿子,满脸的幸福和满足.
二, 用时间来培植信心
不见佩文十几年了,这次来到了俄勒冈,终于联络上了.听她在电话中的声音依然那么骄柔,但明显成熟了许多,毕竟一个人在外闯荡了这么多年.佩文是个IT女孩,学业和事业都十分顺利,刚拿到硕士,马上就找到一份收入很不错的工作,听说嫁了一个很不错的老公,生了一个大胖小子,现在做了全职少奶奶.看来上天很是偏爱她.
佩文一点也不收藏自己的幸福,当她带着我参观自己的家时,这份幸福显露无遗,她老公陪在一旁当导游.
佩文的家坐落在当地的高尚地区,这是为结婚而买的新房,佩文说找了很久,才找到符合老公心意的:一切以家庭未来的宝贝为主.首先不考虑两层楼房,小孩子上下楼梯有危险, 房子里的间隔是为了方便孩子的起居,若大的花园,一早就预留孩子活动的角落,挑选的地段更是包括了优秀学区.家里的厨房是开放式的,这样女主人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可以留意在起居室玩耍的儿子.
佩文生了孩子不久,就遇上了全美持续的经济衰退,尤其是IT行业,她也就同许多人一样,失业了,但我不觉她有一丝不安和惆怅,我知道他先生也是个IT人,没有理由不担心的.
佩文笑着向我解释,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忧虑.原来她的先生是欧州裔,父母亲很早就移民来了美国,他们有自己的农庄,种植樱桃.家境富裕.她失业,他的先生反而松了一口气,婆家也支持,原因是这样一来,佩文不仅可以专心致志照顾孩子,而孩子有了母亲的贴身照顾,他门全家可以放心许多.
为了把握时间叙旧,我和佩文决定在家吃饭.拉开冰箱的门,里面塞的满满,我惊讶地问:”刚刚上仓呀?”佩文哈哈笑到:”很简单,买的多,烧得少.平时简简单单,想大吃的话,就去婆家’刮一顿’”看来她依然和以前一样,不是烹饪的能手,所以这一餐饭,反客为主,我是大厨,她是副手.
佩文的先生,高大,英俊,而佩文在他面前,尽显温柔.开饭了,佩文细心地照顾老公和儿子,不停地夹菜给两父子,离桌几次,不是给儿子斟果汁,就是给老公添饭,感动得老公搂着她,对着我真情流露:”我真是一个幸运的男人.”
晚饭后,劳伦带着儿子去花园干”男人活”去了,我和佩文偷得一时空闲,可以继续闺房悄悄话.佩文和劳伦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的认识是一位教友介绍的.他们一见面,彼此吸引.劳伦欣赏佩文东方女性的美丽温柔,大方体贴,而佩文敬佩劳伦的才智和勤奋,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是IT人的佩文,当然知道老公设计的软件不是普通的产品,而且劳伦不论多忙,都兼顾着家族的生意,尤其是收成的时候,他更亲自参与.可是这一对初初被人看好的’金童玉女’,却好事多磨,他们玩起了爱情马拉松,从确定恋爱,差不多过了四年,他们仍在原地踏步,劳伦始终没有进一步行动的意思.佩文的家人和好友都焦急万分,因为佩文年纪不小了,多少次,他们劝佩文不要再等了,虽然当时佩文也不清楚劳伦是什么意图,但她舍不得离开这个自己认定是终身伴侣的男人,女性的矜持使她又不能开口向劳伦问个明白,但她愿意默默地等待,终于,精诚石开,她终于等到劳伦拿着钻石戒子向自己求婚的那一天.
婚后劳伦才向佩文坦白,自己何以犹豫不决,不是他对他们的爱情有怀疑,而是自小到大,他一直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一直在父母亲精心照料之下,他吃不准,离开父母的日子将会怎么样,自己是否可以似父母那样给予家人安稳的生活.好在佩文一直没有给他任何压力,使他能慢慢调整心理,从俩人长期相处的点点滴滴,劳伦也越来越肯定,在以后生活的漫漫长路上, 即使有什么大风大雨,佩文一定会和自己风雨同舟的.
劳伦带着儿子小班尼入屋了,佩文告诉他明天准备带我去海边玩,我知道去海边来回车程要四个多小时,孩子这么小,不合适,我曾婉言谢绝过,佩文却胸有成竹地告诉我:”放心啦,劳伦一定会自告奋勇做司机的,”因为以前佩文曾出过车祸,所以现在只要是超过十五分钟的路程,劳伦就不放心让佩文自己开车.果然不出所料,劳伦要亲自安排明天的行程,我有点不好意思,耽误了他的工作怎么办,佩文笑到:”晚上加班啦.”
没等到明天的行程安排好,劳伦又被佩文差去拿来了结婚纪念影集.看到他小心翼翼从盒子里拿出本子的神情,仿佛捧出一样宝贝.我口里吃着劳伦亲手制成的樱桃干,听着他详细忆述婚礼的过程,我突然捂到,婚姻好似一次种植,除了需要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份,更需要种植者的耐心,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得不到丰硕的果实的.
三,
美国妇女的独立性,众所周知,好象她们一直给人一种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可以放弃一切的感觉;其实并不然.美国人家庭的观念非常之强,在我的访问其间,给了我新的感受,尤其是当我拜会了我的堂哥崇锦一家后,这种感受更加强烈.
我从未见过崇锦,我还未出生,他们一家就上海搬去了香港,等我到了香港定居,他们在我到之前,早已经移民去了美国.我只听说,他们一家经历了所有新移民都要经历的适应期后,生活都很好.几兄弟姐妹不是硕士就是博士,崇锦出自于名牌大学帕莱克大学的博士,又听说娶了美国妻子,生活美满.
我终于看到崇锦,他的身体语言极之丰富,那浑身来劲的样子,根本与他的年龄不相称,但他却告诉我,他早已提早退休,为的是能再去大学,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现在主修西班牙文和音乐.他一路开车,一路告诉我,他太太卡罗已在家为我准备晚餐了.
崇锦的家,背山而起,最大的特点是楼底高阔,厅房里巨型的玻璃窗,把开阔的景色一揽无遗,所以做在厅里吃饭,无比的懈意.长型的饭桌已摆放好了碗碟筷,等我们寒喧完闭,女主人又回到厨房去忙活了.
崇锦向我示意,可以先吃冷盆了,不用等女主人,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四个人就先吃了,我和崇锦,他的儿子及女儿.
女主人又端着热炒出来了,很久没有看到如此中国式的招呼了,有点受宠若惊.而崇锦却若无其是的样子,两个孩子也自自然然,有说有笑有吃,我从这认定了,他们一家的模式是这样的,起码是吃饭的模式,并不是因为我这个来自东方的客人.
女主人终于入坐了,她蓝眼浅发,但竟能说国语,说得还挺标准,当一话家长,我竟然吓了一跳,这位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竟然拥有帕克莱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但她从婚后就当上了全职主妇,而且越做越过瘾.
卡罗在帕克莱大学认识崇,深深爱上了这个精力十足的中国年轻人.之后,他们结婚,卡罗跟着崇锦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其中,她最热爱的是日本.在日本其间,她每天很早就起床,把一切安排妥当,就苦读日文,直到今天,她都没放弃日文,她已成了兼职的日文翻译,她悄悄地对我说.中英翻译太多了,独缺日英翻译.
对着她越久.越觉得她可爱,以前我总觉得,妇女独立的前提是经济独立,今天觉得,如果这样认为,太狭隘了,其实真正的独立是人格的独立.
崇锦和卡罗生有一男一女,女儿已长大搬了出去,男孩,就是在坐的我那位漂亮的混血儿,马上要去也是名牌的宾西法尼亚大学上学了.做母亲的亲自送他入学,我听了,真的觉的很羡慕,因为不是每一个母亲都能和孩子一起经历这人生重要的时刻,我就是一个.我不仅没能亲手送儿子入大学,连小学开学都因为有工作在身,不能亲眼目睹,至今内疚.因为这是一个每个家庭要载入史册的场面.
不说不知道,完全是中国人面孔的小女儿,竟是他们从中国安徽农村领养的弃儿,他们一来是为了减轻中国教育的负担,另也是给这个家增添天真活泼的气氛,尤其是在自己俩个孩子长大之后.其实,卡罗和崇锦很早就致力与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的教育,他们不仅出钱,还亲力亲为,联络了一大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利用自己的假期,去安徽盖学校.你说,卡罗投入的工作,是多么具有社会影响力.卡罗闲暇之余,还和小女儿一起去学芭蕾舞,完完全全是为了自己的兴趣.
卡罗还未说完,崇锦已在旁边嚷嚷:卡罗,有没有甜品?我这才醒觉,我只顾和他们夫妻二人轮流说话,不知何时,孩子们已吃完回自己的房间,卡罗也差不多把桌子收拾干劲了,真是标准的勤快太太.卡罗拿来了甜品,我不禁问她,干了几十年家务,是否觉得自己大材小用?她笑着摇摇头:人生最幸运的是拥有一个需要自己的家.为了家而付出,是最值得的.
看到这一切,我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国内的夫妇,以求学的目的来到美国,并带来了他们的女儿,十岁也不到,不久,又生了第二个孩子.丈夫读书,又要打工,太太不愿落后,也去读博士学位,原本,俩人中有一位可以是陪读身份在家照顾孩子,或是出去打工,让另一个可以安心学习,但他们夫妇俩各不相让,结果,不仅为生活,学业,工作和孩子疲于奔命,也为了琐碎小事,争吵不停,不幸,丈夫不久因心疲力疾而去世了.婚姻看来也是一种合作,只要得到家庭的稳定, 不必去计较是夫唱妇随.还是妇唱夫随!
选自《行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