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 远离抑郁症


标签:
健康 |
分类: 美国都市报 |
丘吉儿曾经将他的抑郁症称为是一条“黑狗”。之后很多陷入抑郁的人对这个比喻作出各自的解释:黑狗警觉地蹲伏在角落里,你一有动静,它就咆哮着扑倒你,将它的利齿切入你的肌肤;或者它如黑影般相随,你甩也甩不掉;或者,黑狗毕竟是一条狗,虽然它时不时地会朝你露出利齿,而你是主人,有时可以逗弄它,有时可以将它关起来。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在临床诊断中的全称是“重症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而MDD又可以分成轻、中、重度。有些严重的抑郁症可以出现分裂症的症状(如幻觉、妄想等)。抑郁症常被称为是“心理上的感冒”,因为10%-25%的女性,5%-12%的男性会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患上抑郁症,有的是单次发作,有的会有反复发作;而每一年,在美国大约有1400万的成人被诊断有抑郁症。而且其发病率与种族、教育程度、收入或婚姻状态不相关。
抑郁症的症状:
与平日里我们口头上常说的“郁闷和不开心”等不同,抑郁症的诊断需要符合几个标准,一是症状标准:必需具备主观感觉痛苦或者兴趣/愉悦感丧失,以及另外七条症状中的四条(严重的与节食无关的体重改变;睡眠障碍;
精神性的烦躁不安或者运动迟滞;疲惫或没有能量;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或者过度的自责和内疚;思考能力或者注意力减弱或者难以作决定,以及反复出现的有关死亡的想法和自杀行为(自杀想法、没有明确计划的或者有明确计划)。二是时间标准,这些症状是几乎每天都有,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有,并持续两周或以上;
三是严重程度标准:
感觉主观痛苦或影响到职业、社会等其他重要功能。四是排除标准:需要排除一些其他原因造成的症状(譬如服用药物后直接导致或者躯体疾病导致的症状如甲状腺功能减低,或者是与躁狂症合并的症状)。
抑郁症的病因:
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无法确认单一的原因,只能识别一些危险因素。与其他的心理疾病一样,沿用WHO的生物心理社会疾病模式来看的话,从生物性上来说,抑郁症被认为可以代际传递,凡有家属特别是一级亲属患有抑郁症的人具有脆弱性,但传递的机制却并不明了;其他因素还有诸如荷尔蒙的影响(如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易患有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等),大脑神经递质的不平衡、躯体疾病等。心理社会因素:从小成长的过程中未得到很好的关照,遭忽略、遭情感、躯体、性虐待,缺乏与成长过程中的照顾者之间的安全依附关系,重大的生活事件(哪怕是积极的事件譬如升职、结婚等也可以成为诱因,消极的事件如失业、离婚等)、人际冲突、社会支持薄弱都被认为是抑郁诱因。
抑郁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从三环类抗抑郁药到新一代的SSRI(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药物治疗是重度抑郁的首选。目前对SSRI有可能在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治疗中可以造成易激惹、暴力倾向和自杀倾向的报导时有出现。还有需要关注的一点是重度的抑郁症在治疗中,当精神运动性迟滞改善,能量略有回升,而消极情绪尚未好转时候容易出现自杀行为。对于反复出现严重自杀意念的患者,可以考虑电休克治疗
心理治疗:轻中度的抑郁症单独使用心理治疗的效果可以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当。临床上常用的有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和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等。最近三十多年间,美国身心医学的重大革命之一是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Jon
Kabat-Zinn将来自佛学的正念理念以非宗教性的语言带到了美国主流医学与社会其他领域(心理学、教育、司法、企业、运动科学等)。正念被定义为“对当下体验的不加评判的关注”,Kabat-Zinn所创立的正念减压(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已经被证实对慢性疼痛、皮肤病、焦虑症、抑郁症、癌症、艾滋病等的疗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Mark
Williams(牛津大学),Zindel Segal(多伦多大学),John
Teasdale(牛津大学)结合正念减压与认知治疗所发展起来的正念认知治疗(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强调了对各种情感状态,包括对抑郁状态保持觉知,并改变个人与情感状态的关系(不拒斥、不将自己等同于自己的情感状态等),通过打坐,正念运动(如瑜珈等),来带着抑郁者走出抑郁,并强调将正念融入于日常生活中,改善对压力的应对,预防抑郁,改善生命质量。
抑郁症与自杀:
在美国每年有三万人自杀死亡,
大约每16分钟有一人自杀死亡;每一分钟有一人自杀未遂。 90%以上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有精神疾病诊断,而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抑郁症的自杀率最高,比普通人的自杀可能性高80倍。未得到治疗(彻底治疗)的抑郁症更是自杀的首要原因。美国精神病学家、认知行为治疗的创立人A.Beck的研究表明,绝望--对未来的消极期待--是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高危因素。所以在临床的自杀评估中除了问及是否有自杀未遂史(行为预测行为)外都要问及是否对未来有绝望感。
Beck同时也认为在抑郁症患者中自杀常被当作是逃避难以承受之苦的唯一的解脱之道。
自杀预防:
我们普通人对自杀行为会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
1)
"真想自杀的人是不会在口上说出来的"
而事实上大多数的自杀者生前都会告知身边人自己的想法。
2)
"自杀的人很自私,为什么不想想家人呢?
"而事实上大多数的自杀者在死前都充满矛盾心态,无奈陷入所谓的“隧道视野”,看不到其他的出路和可能。
3)"
与人谈及自杀会加深对方的自杀想法。"而事实却相反,令有自杀想法的人谈及内心深处最黑暗最痛苦的方面,并给以支持,常令对方有如释重负感。在临床上更是要具体问到是否有自杀想法,是否有自杀的计划、方法(有没有积攒药物或者致死性的武器)。非专业人员应该建议和协助患者寻求专业帮助。
自杀的一些征兆:将自己平时珍爱的物件分送他人、突然从很忧伤变得很平静、给人写信或者打电话说些告别话,修改遗嘱等。
家属亲友:
自杀这样的创伤性、非自然死亡会给亲友带来很多影响,每一个自杀事件可以平均影响到6-7人。亲属的情感反应可以很复杂,而家人与家人之间的哀悼方式、对后事处理的不同意见等也会有可能带来家庭人际矛盾。华人文化中由于对抑郁症、自杀行为等可能存在的“难以启齿"之感会影响自杀者亲友接受外界支持。而反过来,社区各界对家属需求要保持尊重,包括不被打扰的需求,而以恰当的方式提供帮助,譬如提供信息资源等。
社区及全国性资源:
•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American
Found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AFSP)
o
网站:http://www.afsp.org/
o重要活动:Out-of-darkness
(走出黑暗):
每年AFSP会在各地组织Out-of-darkness的活动,
今年旧金山的“走出黑暗”活动定在6月9日-10日—从黄昏走到黎明,全程约18英哩,所得捐款将用于支持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的研究、宣传、家属支持、教育和觉知项目—用以预防自杀,以及帮助受自杀影响的人们。更多信息http://theovernight.donordrive.com
•全国自杀预防生命线(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
o网站:http://www.suicidepreventionlifelin
湾区正念减压课程:http://www.mindfulnessprogra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