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未如此这样一起旅行


标签:
休闲 |
分类: 美国生活 |
在整理邮件时,发现了一篇好友兼阿妹毛豆子的回忆当年怎样带父母游览纽约的经历的文章,虽然读了几遍,仍是趣味盎然。而且可以导读现实年轻人,贴在这里,以飨读者:
我们从未如此这样一起旅行
“亲爱的菲比,
我刚把爸爸妈妈‘寄存’在大都会博物馆,妈妈准备在博物馆的大堂里打个盹,爸爸则准备在90分钟里扫完大都会!(因为每个人都说那里是有多著名,他携带的旅游手册上写着:你必须去!)我则决定趁此难得的清静时光,不用担心为他们导游护航的片刻,一个人到麦迪逊大道上走一走。可也就在我目送着父母消失在大都会的门厅里,就只剩自己孤单一个人的时候,我发现我又再一次重新爱上了他们。
@麦迪逊大街,纽约”
这张明信片是写给在温哥华学摄影的朋友菲比的。她当时在做一个学期大作业:交换明信片项目
当初带爸爸妈妈去纽约旅行,我和他们的期望值完全是不同的。我想去看看切尔西那座横空而立,由旧高架铁轨改建的很文艺的high line公园;拍拍苏活铸铁历史区那些战前褐砂石公寓楼前人来人往的浮世绘;听听在中华肉食批发总公司和时装工作室间穿插自如的Meatpacking 区时尚女子的高跟鞋敲打在弹格路上的清脆琵音;坐坐地铁F线,感受它如静脉里奔腾的血一样从中枢神经的曼哈顿,一路流到就好象位于脚趾神经末梢的布莱顿海滩……
可是爸爸妈妈的纽约地图里,只有帝国大厦,时代广场,自由女神,华尔街那只铜牛,中国城里的那几碗粥等。每天清晨,走出位于曼哈顿下东城的酒店,妈妈总是激动地问,我们何时去曼哈顿呢?在她的印象里,曼哈顿应该是一个以自由女神为轴心,帝国大厦啊,时代广场啊,一栋栋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就好象一座座木马似的,正在霓虹闪烁中不断飞旋的主题乐园,怎么会像眼前这般光景:低矮公寓前堆着一排排等待早班清洁工拾走的垃圾袋,老式的砖石路面则反射着一些阴冷的,灰蓝色的光,空气中有些肉燥气,间或还要被半空中传来的F线列车撞击曼哈顿桥铁轨后发出的,好象在做心脏起搏般的震天声响吓一跳。
在纽约那几天,我每天晚上气呼呼地上床,辗转反侧后暗暗发誓明天一定对他们喜欢用老经验老方式来指导异域旅行的举动要耐心再耐心,可是第二天一起床发现自己行李箱里的脏内衣之类的早被妈妈翻捡了出来,隔夜洗好,在酒店房间里漫山遍野地挂出来,就由不得又幻灭感十足地哇哇大叫起来。可是接着在地铁里,差一点上演一出茫茫人海两失散的小戏码,又让自己愧疚交加起来。就这样,在外每一天都是一个感情过山车的历程。
这一日,我终决定带他们真正全程走一下布鲁克林大桥。先前他们只在坐环岛游轮时,紧张地和其他一样慌乱地游客们挤在船舷边,和大桥或近或远地合了很多影,那正是他们这种年纪的人看纽约的典型方式。这次重返,既满足了爸爸妈妈爱“著名”景观的心理,也可以满足自己用脚步丈量一下曼哈顿到布鲁克林的距离的愿望。
我们仨用不紧不慢的步伐穿越了漫长的的布鲁克林大桥,最后站定在127年的大桥塔楼边上。视野掠过当时静静地东河,能看到布鲁克林桥公园的绿色。阴。气温25度左右,接近全裸人体感觉舒适的那种温度,气压略低,小湿、刚好吹得动一两缕前刘海的风速。气象舒适度指数65。用爸爸的望远镜甚至能看到那里俄国人在结婚,中国人在野餐,墨西哥人在睡觉,意大利人在聊天,美国人在嬉戏。游客在拍照。游客应该算是没有国籍的。
爸爸妈妈早已从桥上的小贩那里买到了比商店要便宜一半的各类纽约小纪念品,好作为手信回国分发。这让他们终于能够心无旁骛地倚靠在栏杆上,放松极了地继续争论起到美国后就一直在讨论的话题:家里那边是几点,这里的肉是有多便宜,除肉以外的东西有多不合算,无脂奶是有多难下咽,全脂奶又是有多丰腴,街道是有多坑洼,警察是有多老,老师是有多胖,服务员的表情是有多丰富,陌生人的热情是有多受宠若惊,曼哈顿到底算是在哪里。爸爸结案陈词,“我们这叫深度游,跟团来会进到这末深吗?不会的,不会的呀!亏得有女儿呢!”
此刻,布鲁克林大桥对我来说,不再是著名地标,它回复到我心目中的小位置:是带着从遥远方向来的爸爸妈妈,带着和解的心,听他们唠嗑着琐碎无常的家常事,不争不辩不插嘴,微笑地点头附和。带着爸爸妈妈去旅行这件事,也许是事前觉得最兴奋,事中觉得最纠结,事后觉得最值得的典型事例,一如当年他们抚养我们时的那种情形。
那天是我带着爸爸妈妈去旅行的第八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从未如此这样一起旅行。
http://maotouzi.blogbus.com/logs/82512679.html
以下的图片是从从作者眼中的纽约80张图片中,我喜欢的,希望大家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