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自己选择活法
(2011-08-23 22:41:06)
原載《星島日報》副刊
最近看了斯琴高娃主演的電影「世界上最愛我的那個人去了」,感觸良多,聯想到這樣的問題︰怎樣對待自己的家人,是讓他們按著你的意願生活還是以他們的需要為准?影片中,斯琴高娃扮演的一位有名的作家,因為工作社交繁忙,所以把日常照顧母親的職責交給了小保姆,當一次母親得了重病,被醫生斷定活不多久,除非老人可以自己多運動,才能延遲生命後,女作家頓感母親的重要性,親自安排老人的日常生活,確保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甚至買來了運動器械,操練老人。可惜此時的老人病入膏肓,並早已習慣依賴小保姆,所以根本做不到女兒的要求。一個連起床上廁所都要人攙扶的老人,哪能上得了跑步機,最後竟然在一次下床時跌倒昏迷,就這樣去了。女作家是孝順的,因為她想自己的母親活得更長久,為了這個目標,她不惜把自己如火如荼的事業放在一邊,全身心的照顧母親。不過她也是自私的,她母親在最後日子裡過的很慘,因為過著完全不是自己想過的日子。
還有一位我認識的老人,不幸得了晚期腦癌,在海外的兒女也十分孝順,想盡辦法延遲她的生命,甚至在她陷入深昏迷,醫生宣佈放棄時,他們仍然堅持用藥物維持生命達一兩個月,病房送不進,就在急診室裡呆著,可憐老人大小便失禁,全身浮腫,面目全菲,成了一個被人指指點點的怪物,完全沒有尊嚴,如果她還有知覺,她是否會同意這樣的延遲自己的生命?但是她的兒女們認為,只要媽媽還活著,自己就感到安慰。其實這也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生命有長有短,我們不能控制,但我們可以掌握生命的質量,而生命質量的標準是以活著舒服自在為基礎,而且需由當事人說了算。如果違背了當事人的意願,任憑你的主觀想法再好,也不可能起到什麼作用,達到某些目的,因為你沒有為對方而設想。
以前在香港的時候有一位鄰居,多年獨身,後來在上海娶了一位小家碧玉,鄰居非常愛老婆,因為她在香港無親無故,所以丈夫什麼都幫她安排,衣食住行,無一例外,非常周到。丈夫以為妻子會感激不盡,但妻子卻無法適從,後來竟得了憂鬱症,多虧做丈夫的吸取了教訓,不再以自己的主觀思想行事,而是真正的替對方設想,知道了太太並不在乎物質生活,而是需要社交活動,不久他們搬回了上海長住,太太如魚得水,夫妻恩愛,小日子過得非常紅火。
有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認為。我對生命的看法的是︰活得舒坦,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死也要死得痛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