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和孩子说了多少“废话”

(2016-07-26 08:18:45)
  许多父母都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自己孩子明明是个“话唠”,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能喋喋不休一整天,但是一旦回到了家就变的沉默少言,问他话,哼哼唧唧随便敷衍,好不容易说上几句,结果却以“算了,不给你说了”而结束谈话。这让做父母的很是困惑,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愿意和我们沟通呢?看完下面的漫画,你或许就知道答案了。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孩子跟家长说话时,家长眼睛不离电视、手机。你是孩子,也会觉得很挫败、气馁吧。所以孩子就“还是算了吧”,天长日久,他就选择“闭嘴”了。
  试试这样: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当孩子给你说一件事的时候,放下手机,离开电视,停下家务,认真听,用全神贯注的倾听来代替心不在焉。
  只有让孩子知道家长在真正的听他说,他才会更愿意把自己的困难、感受告诉家长。
  孩子给你讲话时,家长的提问、责怪或者建议会打乱孩子的思路,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讲事情、想问题,所以最后就是“别烦我了!”
  试试这样:
  可以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做到只参与,不干涉,先让孩子说完。
  一方面表示了家长的关心,另一方面能不打断孩子,让孩子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孩子难过,你说别难过;孩子哭,你说别哭了;孩子紧张,你说别紧张.......
  你会发现,想用这样的话摆脱孩子不好的感受,没有任何效果,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只会越来越难过,慢慢的,孩子难过了也不想给你说。
  试试这样:
  别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说出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听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他的心思从你的口中说了出来时,心里会非常欣慰和感激。
  知道父母能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开心扉。
  当孩子想要一样没有的东西时,我们一般会和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越解释,孩子越不听。你是不是会觉得孩子无理取闹?
  试试这样:
  不解释,用幻想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其实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被理解,当他们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得到了理解后,就能比较容易的接受现实。
  其实比语言和倾听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
  如果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慢慢的,孩子内心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只有认真的听,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与孩子产生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才会建立。
  跟着漫画所描述的四个技巧,不断演练,会逐渐拉近与孩子内心的距离。会听,会从孩子的叙述中确定他的真实感受,还愁孩子有话不给你说?
本文来源: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