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商旅报专栏:超视野 微信自媒体:怎么玩
(2013-09-02 23:11:37)
标签:
微信自媒体程苓峰科技媒体it |
http://www.cyol.net 2013-08-02
10:22 中青报订阅 收藏本页
来源: 本报记者 王 超
这是腾讯2013年开放平台大会中一场关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分论坛,这场会议之所以如此受人瞩目,因为微信公众平台,这个诞生一年的科技创新有可能搅动中国传媒业。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开发的一款跨平台的通讯工具,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语音、图片、视频和文字。短短两年时间,其用户数已经超过3亿。
2012年,微信开发了一个名为公众平台的应用,微信公众号主要面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的合作推广业务。在这里可以通过微信渠道将品牌推广给上亿的微信用户,减少宣传成本,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青龙老贼原来是浙江日报集团新媒体部的一名员工,在微信公众账号刚刚诞生时,预感到微信领域将诞生个人媒体的巨擘,他开了名为“Ztalk”的公众账号,谈一些自媒体以及互联网创业话题,关注人数很快突破几十万。
原腾讯网科技频道总监程苓峰算是第一个赚到钱的微信自媒体,近几日,他在晒出了自己开通微信公众账号以来的22单广告,其中包括小米、猎豹等互联网的软硬件产品,按照评论每单收费1万~2万元,程苓峰已经营收22万~44万元,半年不到如此业绩,足以让一个媒体人自给自足了。
而21世纪经济报道的IT互联网记者曾航的“移动观察”和科技媒体人阳淼的“山寨发布会”,因为介绍最新的科技知识与行业信息,拥趸甚多。似乎因为微信等自媒体都是属于科技范畴,春江水暖鸭先知,如今高活跃度的微信自媒体都是集中在科技领域。
公众平台既有一些媒体人,也包括众多的企业账号,例如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和小米手机的公众平台,关注者都是百万量级。
一时间,微博上的营销大号纷纷转移到微信公众平台,一些“营销大师”顺势而生,在各地举办微信营销讲座,以为像微博营销一样的一个巨大机会已经降临。毕竟,微信作为一个通讯工具,其推送消息的直达性以及用户的依赖程度,都不是微博可以抗衡的。
不过,微信的操刀者,腾讯广州研究院时时以冷眼看待这些。公众平台试行几个月之后,公众平台账号从每天三条的推送减少到一条。微信团队的意图明显,不希望微信成为营销平台,频繁推送打扰用户。
这个信号在年中腾讯组织的一次沙龙中更加清晰地传达出来,微信的产品经理曾鸣明确表示,“微信不是营销工具”。在马上更新微信5.0版本中,实现了 “公众号折叠”功能,即设立了两个文件夹,“订阅号”和“企业号”,将庞大的订阅公众号纳入到这两个折叠文件夹之中。订阅号以后每日可更新一条,企业号则是一月才可更新一条。
对订阅号的影响似乎没有企业号大,但事实是,在一堆更新的订阅号中,怎样才能让读者选中自己?按照目前的说法,订阅账号将以更新顺序排序,也就是说,最近更新的将放在第一条,在24小时的时间内,既要考虑到用户阅读时间,也要考虑到订阅号中的排序竞争,何时更新,将成为自媒体研究的一个重点。
程苓峰是微信自媒体里赚到真金白银的,并且他已经辞去社会职务,隐居广东东莞,“尝试用微信自媒体养活自己”。是不是大部分媒体人都能靠微信自媒体生存下去呢?未必。
程苓峰在科技报道领域浸淫数十年,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在腾讯门户科技频道做总监,跟同属腾讯的微信也算同门之谊。他自己坦言,其微信公众平台拥有几万听众,并且通过新闻订阅器将听众扩展到十万,并且拥有上市公司CEO、总裁、CXO、风险投资合伙人这个级别的人,至少有几十人,他的信息可以精准地抵达这些受众。
程苓峰自己罗列的名头有,曾经担任过FT中文网和财新网专栏作家、腾讯OMG战略投资总监、腾讯网科技新闻总监、创业家杂志创始主编、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笔。但这些名头并不足以让他的投稿在传统媒体给出上万的高价,结合了到达和阅读率极高的微信公众平台,程苓峰实现了媒体人梦寐以求的足以养活自己的“自媒体”。
如今微信自媒体已经跨出了科技领域与媒体领域,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参与进来,一个推荐美食的公众账号拥有颇多听众。有位资深传媒人士称,未来一个拥有微信自媒体的记者跟没有微信自媒体的记者将是两个身价。
自媒体如此红火的背景下,自然不能让微信专美于前,“每个巨头都有一个自媒体的大梦”,于是搜狐客户端与奇虎360也推出了各自的自媒体平台。音乐、影视、文学、互联网等个人和机构的自媒体纷纷进驻新闻客户端,和之前和搜狐合作的诸多报纸杂志等等,构成了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内容源。而另一巨头,被命名为“360自媒体平台”的该计划将包含百科自媒体、传媒自媒体和微窝自媒体群三个不同层级的平台,前两项主要集中在PC端,目前均已曝光。
在传统媒体日薄西山的情况下,自媒体是不是一剂灵丹妙药?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来回折腾的苦逼媒体人也在不断探索,在最终的获胜者浮出水面之前,任何一次尝试他们都不会放弃。
记者王超,关注财税外贸和互联网,专注科技报道6年,相信技术的创新与市场的力量将改变我们的世界,探索政府与市场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