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草长莺飞的四月北京,充满了蠢蠢欲动的生机。蜗居一室的我初稿敲完最后一个字,长吁了口气:在实习和论文间忙碌的日子终于过去了。记不清是多少回从东直门的中国青年报回到中关村的人大,一路风尘,晚出早归。也记不清多少回埋头在摆满梁启超传记、年谱、合集的小桌上,或者沉睡于来回的公交车上。
或许天生激情洋溢的我冥冥之中跟梁启超有什么关系,从一篇《少年中国说》,我与梁启超结下了不解之缘。抑或我跟他名字中都有一个“超”字,不肯服输,不肯落于人后。在人大研究生复试时,我偏偏在一大堆纸条中抽中了论述梁启超的新闻评论,记得当时有充分准备的我暗自窃喜,对他的景仰和崇拜一时间化成对这个问题滔滔不绝。而更加有戏剧色彩的是,当时向我提问的老师,正是因这次面试对我有深刻印象,日后成为我导师的尊敬的马少华先生。
我对梁启超由好奇兴趣转而进行深入思考,则是得益于跟我有同样兴趣的导师马少华先生的言传身教。所以当毕业论文开题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以梁启超作为我的研究对象。历经两年酝酿,半年思索,三个月的闭门写作,终于变成了三万余言的论文。且不问质量高低,这是我两年来学习研究的一个总结,我当敝帚自珍之。加上两年研究生,整整十八载寒窗生涯算是告一个段落,我也由一个黄发小儿长成了七尺男儿,回顾所来径,有曲折,有反复,但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自己咬紧牙关,中流击水的峥嵘岁月。
感谢生我养我教我的父母,不管是在多阴霾的日子,他们都不曾离弃我,而是始终伴在我身边,鼓励我,给我点燃希望的灯塔,即便在乌云密布的大海上,也能找得到回家的路。寸草之心难报三春之晖,儿子不断的努力,做出更大的社会贡献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感谢我尊敬的导师马少华先生,是他让我懂得了“温润如玉”的儒家君子风范。两年来,他的指导和鞭策是我走在正途的规和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马老师在学术方面的指导是我扣问学术之门的金钥匙,在做人方面的示范更会照耀我一生。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我愿一生为马老师执弟子礼,这是我的荣幸。
感谢学风淳朴、积淀深厚的新闻学院和循循善诱、高风亮节的新闻学院的教授们,你们的教导我会长记心头,虽然还有未曾谋面或未曾聆听过教诲的教授,但他们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教导早已经融入我的血液中,时时提醒我是一个人大新闻人,人大新闻老师的恩情,没齿难忘。
感谢中国青年报社的董时、何磊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学习了新闻的实际操作,放手让我编辑评论使我获得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而他们谦逊、勤恳、敬业的精神更为我树立了一个从业的榜样,他们是我毕生尊敬并学习的人。
感谢所有支持帮助我的同学朋友,他们是我一生值得信赖的挚友诤友,他们的无私,他们的可爱,他们的友谊,让我永远无法忘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管是学术还是实践,我们的路都还很长,收拾好行装我将面对未来未知的挑战。
是为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