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无暑清凉之南,据高阜,临深流,长松环翠,壑虚风渡,如笙镛迭奏声,不数西湖万松岭也。
偃盖龙鳞万壑青,逶迤芳甸杂云汀。
白华朱萼勉人事,爱敬南陔乐正经。
万壑松风位于避暑山庄宫殿区的东北角,是宫殿区与湖区的一组过度建筑。它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是宫殿区中兴建最早的一组建筑,为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六景。它地踞高岗,俯临湖水,周围苍松环生,西北万壑纵横,阵风吹来,松涛澎湃,因而得名“万壑松风”。坡下有一个晴碧亭,在绿水青松之间,这座玲珑的亭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年康熙帝曾有诗赞叹:“偃盖龙鳞万壑青,逶迤芳甸杂云汀。白华朱萼勉人事,爱敬南陔乐正经。”
万壑松风是仿西子湖畔玉皇山万松岭而建,青砖灰瓦,古朴淡雅,形制又与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相类似。整个院落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没有左右对称的朝房,由万壑松风殿、鉴始斋、静佳室、蓬阆咸映、颐和书屋等建筑组成。主殿万壑松风面阔五间,坐南朝北,是山庄内宫殿区唯一一座打破坐北朝南体制的正殿。各殿参差错落,布局灵活,中间有半封闭的回廊相通,显得分而不散,幽静深远,颇具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的风韵。可以说万壑松风融合了中国南北古典造园艺术的精华,是康熙帝“阅黄淮,览江浙”后的一个创新。
作为康熙在避暑山庄最为得意的建筑之一,万壑松风建成后,自然成为他读书写字、批阅奏章、会见近臣的主要场所。这组自然别致的建筑不仅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历史价值,同时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帝王有着割舍不断的微妙关系。
1722年,康熙发现皇四子和硕雍亲王之第四子弘历聪明伶俐,十分喜爱,于是在圆明园牡丹台传旨,命将弘历送入宫中。这年夏天,弘历由父母带领,随祖父来到避暑山庄,康熙特意将自己住的侧堂万壑松风赐给乾隆居住,让他每天生活在自己的膝下,平时进宴或批阅奏章,都要弘历陪侍身旁,朝夕教诲,关怀备至。有一天,乾隆看见御舟停泊于晴碧亭,听到祖父叫他,立即跑去,直趋岩壁而下,康熙怕他摔跤,叫他不要快跑,其爱护之情确非寻常。康熙皇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很有作为,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立储问题却成为困扰他晚年生活的一大难题。康熙对弘历毫不掩饰的偏爱和赞许,不仅仅是祖孙之情,事实上隐含着他期待着将来由弘历来接续皇统的愿望,从康熙的煞费苦心,到“万壑松风陪读”等有据可查的史实,充分驳斥了野史中“康熙老年昏庸,立储不决”的种种推测。另一方面,弘历被器重,也融洽了康熙与雍正的父子关系。
雍正曾多次随父康熙巡视塞北等地,委以重任,他的政绩和操守也逐渐为康熙赏识,因此他能够登上皇位,也并非偶然,他在“康乾盛世”期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
祖父康熙的眷爱,使弘历永世不忘。他登基后第一次北巡到避暑山庄,就将万壑松风题匾“纪恩堂”,并将祖父用过的弓箭、马鞍等物陈设堂中,以示怀念。乾隆三十八年,63岁的弘历看着自己的曾孙,回想往事,特作《避暑山庄纪恩堂记》,用以感激祖父康熙对自己的眷顾教诲之恩。1756年,乾隆又把自己当年居住的万壑松风后殿“抑斋”题为“鉴始斋”,这既是对祖父康熙立储的良苦用心和父亲雍正继位名正言顺的总结和肯定,也是感怀祖父知遇培养之恩和感激其父雍正的奠基之劳。
祖孙三代情,苍桑百年殿,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今天我们走进万壑松风,凭窗而立,耳边仿佛传来了清帝朗朗的读书声,眼前仿佛呈现了康乾祖孙二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