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避暑山庄外的庙会及节令民俗——十二月

(2011-02-23 10:13:00)
标签:

承德避暑山庄

经历

庙会

民俗

文化

分类: 转载

避暑山庄外的庙会及节令民俗——十二月

 

 

十二月


  农历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也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故称季冬、暮冬、杪冬、末冬、残冬,又称丑月、腊月、蜡月、除月、嘉平月。

  初八日:俗称“腊八”。有说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于是各寺院的僧侣每逢是日,便将收来的各种祭品熬成粥以供佛祖;承德民间则于是日以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豇豆、芸豆、栗子、核桃仁、花生仁、小枣等掺和熬粥,既粘又香,谓“腊八粥”。承德人习惯一般于初七夜开始熬煮,这天清晨先供神佛、祭祖先,然后馈赠亲友;也有将粥抹于树干以防虫害者,又一说此招为引鸟驱虫。从是日起,民间多开始淘米磨面做年干粮了。

  十五日:为春节“年集”,市区、市郊远近农民、省内外的商贾、摊贩也赶来出售土特产品,自集成为临时集日,主要贩卖春节食品、杂货、香烛、纸、画、窗花等,人流如潮,俗称“乱市”。后来,街上的有钱大户于此间出资请戏,更红火了年关和春节期间的承德街。

  此外,还有变戏法的、捏面人儿的、吹糖人儿的、“耍把式的”(练武功的)、卖唱的、耍猴的、摔跤的、拉洋片的、演木偶戏的等等,他们要一直“乱”到清明节前后才算告一段落。

  二十三日:俗称“小年儿”。腊月吃米糖(糖瓜),送“灶王爷上天”这一古老的祭祀风俗,就源自这一天。民间素有“过小年儿”和“祭灶王”之俗,从前自这天起,从流水沟到马市街货摊鳞次栉比,各类年货应有尽有。家家争购关东糖、南糖、糖瓜、用纸剪成“上天梯”,供草、料、清水,为灶王秣马,男子叩拜祭灶。上供烧香时,边往灶王爷嘴上抹糖瓜边说“灶王爷上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言。”春节前,在灶门墙上贴“灶王码”、对联、挂钱,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

  二十四日:“扫房日”,大搞卫生。有条件的还要裱糊新纸棚、糊窗户。

  二十八日:家家推碾子磨面,发面蒸馒头、年糕饽饽,炸小果子,既当供品又当春节食品。同时还做过节的其他准备。

  三十日:古称“除日”,又称“除夕”。满人在自家西墙上悬挂“祖宗板”,清晨祭祖,先在“祖宗板”上贴好“白挂线”(上刻满文“吉祥如意”、“新年更新”等),然后在祭桌上摆好供品:祭肉(羊肉)一块置大瓷盘里,上插木柄尖刀一把,刀柄向西,说祖宗可以亲手切肉而食;黄米饭5碗,每碗上插以新棉花捻成的灯捻一根,蘸上酥油;酒5盅(铜盅);放乌木筷、银勺、银*各5把,香炉1个。*祖宗板西南还供有“妈妈口袋”(也叫子孙袋),放另一份祭品。卯时上香,点灯捻,燃藏香,然后依长幼之序叩头跪拜。礼成撤供。也有在酉时上供祭祖的,礼仪相同。

  这天晚上,家中晚辈向长辈叩头,名曰“辞岁”。是夜,家家包饺子,午夜煮食,合家团聚,鞭炮齐鸣,灯火辉煌,彻夜不眠,名曰“守岁”。即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旧社会,平民及满人多无正常收入,生活困苦,常年过着喝豆汁、吃仓米(陈米)、下杂面的日子,一进腊月,更有被逼债、借债、当当“捣号”(向当铺付息、换当票)的。腊月二十三是逼债高峰日,三十儿一吃饺子则不许讨债,故有“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之说。但为了全家人过个“好年”,穷人家总免不了借债或当当。民谚有:“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喝完腊八粥没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拜年到处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