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外的庙会及节令民俗——五月
(2011-02-23 09:34:48)
标签:
文化 |
避暑山庄外的庙会及节令民俗——五月
五月
农历五月为夏季之中,故名仲夏,又称午月、榴月、蒲月、皋月。
初一至初五:城隍庙会,旧时是西大街最热闹的日子,也是承德街上较大规模的庙会之一,有花会,还要开台唱大戏。西大街的大道两侧布满了各类货摊、茶摊,街里几家首饰楼还特为加工制作一批“银锁子”拿到庙会上卖。人们为图个吉利,总会有些人为自家孩子买一个戴在脖子上,以期盼孩子好养活,也有人还要多买一些送给亲朋好友,“银锁子”便成了抢手货。初一这天旧俗五月朔日城隍神出巡,由八人肩舆抬神像巡行。善男信女有因病还愿的,打扮成马童、囚犯和各种判官鬼卒、绕街游行,观者如潮,水泄不通。
位于西大街路北的城隍庙建于乾隆三十七(公元1772年)年,门前有照壁、大门、钟鼓楼,二门中间的过堂左右两间塑马童像,正殿塑城隍像,殿前有乾隆御制碑两座,殿内悬有大刀一把,每处极刑便来此请刀。东西配殿为掌善、掌恶两司。庙由道士主持。历年庙会香火极盛。民国初年由当地士绅发起,改此庙为戏院,正殿为后台,殿前筑前台,东西配殿及游廊改为包厢,但未完工即停。伪满时又修此庙,庙会规模之大仅次于娘娘庙的庙会。
初五:端阳节、端午节,重午、重五、浴兰节、女儿节、古称“天中节”,俗称“五月节”。承德人对这个节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此日是夏、商、周三个时代的夏至节;二说此日是古代吴越民族祭祀至尊天神——龙的生日;三说是祭奠吴国忠臣伍子胥、东汉孝女曹娥、晋国先贤介子推;四说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五说古代的恶月、恶日驱邪避灾,最为普遍认同的是第四说而直传至今。
人们于节前一天包粽子,古称角黍。吃粽子源自南国纪念屈原之遗风。承德历年端午节自五月初一开始,家家户户或包粽子或买粽子、樱桃、桑葚,承德人的粽子多以大黄米、小黄米或粘高粱米,外用苇叶和马莲包之,以供献神佛;承德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指白艾,并称家艾、艾蒿、艾草、艾叶,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类中药材,味苦性温,入药可祛湿驱寒,内服有止血的作用,且有驱虫御病之功效,还有可以避邪之说,于是家家采蒲艾插于门旁,挂七彩纸葫芦,贴画虎、蝎、蛤蟆或天师(朱砂判儿)等图于窗前,名之为神符;承德在此期间大人送孩子各种节日用饰品的习俗由来已久,妇女绣荷包以花红绫线结成虎形、小布娃娃、小粽子、葫芦、樱桃、桑葚和蒲、艾、瓜豆、葱、蒜之类;以彩绳穿之成串佩于小孩辫发或胸背间,或用五色花线合为一股拴于小孩的脖梗儿、手腕、脚腕上以示驱毒;端午节的前一天,街上的中药铺最忙,药铺要将雄黄小包分装,乃至用白酒先期调好,因为承德街上还有涂抹雄黄驱毒的习俗,雄黄也便成了应节的热门货。人们都要在耳朵眼涂抹一些,小孩还在额上以雄黄画一个“王”字,寓虎之意,以避诸虫;大人饮雄黄酒以避邪恶、祛百病;点心铺出售糕饼,制成蝎、蛇、蛤蟆、蜈蚣、蝎虎子之类的形状,名曰“五毒饽饽”,讲究的人家购之以馈赠亲友;幼女头戴鲜红的石榴花,佩灵符、荷包,极尽艳丽;出嫁之女于节日归宁,俗称是日为“女儿节”。
承德街许多地方还有节前用红纸剪成蛇形、蝎形、蜈蚣形,每个上边配一把剪刀,做成剪断虫子的架式,贴于屋子的墙壁或窗户上以示驱虫之意。
承德民间还有于是日登山、采花、郊游的习俗;老人更有于日出之前到武烈河洗眼的习俗。初五傍晚,许多人家的青年女子穿好新衣服三五一群,把初一挂在大门上、佛龛上的彩纸葫芦送到武烈河,投入水中,以祈送瘟神、求平安,或者把曾用过的旧炊帚、笤帚醮上油点着,成群结队在武烈河边游走,把个罗汉山下照得异常明亮,以此驱邪。此外还有于此节期间捉青蛙制药的习俗,在捉到的青蛙口中塞一块写毛笔字用的京墨,待其干燥后即成蟾酥,可用于治疮瘤疙瘩。
这天还是位于西大街二道牌楼城隍庙的庙会日,有大戏。
五月十三日:相传为“关老爷磨刀日”,如降雨,则名之为“磨刀雨”。这天的各大庙会中,办大戏大都选择关帝庙,故承德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民谚,说的是这天龙王见关老爷磨刀就害怕,一害怕就下雨。祭关羽以求雨,便成了民间的风习。
承德供奉关羽之庙宇甚多,仅市区就有28座,现仍存有8座。位于避暑山庄丽正门旁的敕建关岳庙(俗称“武庙”、“关帝庙”)规模最大。每年这天,其他关帝庙、老爷庙、站像老爷庙、大灵峰禅寺、忠义庙等,均于是日致祭。建于乾隆年间的旗人家庙九华山福云寺也供奉关羽,每逢这天焚香致祭、唱大戏,香火极盛。八旗官员例于是日穿罗换纱,改戴凉帽。
夏至节:自古以来的重大节日,承德民间如是。届时,家家吃面条,故民谚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自夏至起遇第三个庚日,便为头伏第一天,即所谓“夏至三庚便暑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