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例研究

(2012-10-25 16:28:27)
标签:

育儿

分类: 导学案集锦

 

 

在“春风”中感受儒家性天风月的情怀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浙江绍兴鲁迅中学   林忠港

(323000,15805880060,linzig@163.com

 

【设计说明】

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往往能成为新的教学资源,笔者力图根据语文版《<论语>选读》中的《沂水春风》和人教版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文题和标点符号的差异进行创意设计。整个设计由品味文题进入,激活助读系统,开展图文互动,探究叙事艺术,最后从比较标点符号出来。整个教学流程试图以“春风”为课眼,腾挪跌宕,流转出不一样的神采。

【教学目标】

1.背诵重点章句,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 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3. 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欣赏文章生动的语言,感知文本的叙事艺术。

2.感受曾点不凡的志向,探究儒家思想的奥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涵泳美读,文句品评,疑难点拨。

【教学过程】

一、             先声夺人品文题

1.有一副绝对,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上联:东鲁    吾与点

下联:南华秋水我知鱼

〔明确〕春风。

2.这篇文章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人教版选录此文时的标题为第一句,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现在的标题定为“沂水春风”,你觉得哪一个标题更好?为什么?

〔明确〕标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好,有人物,有事情。“沂水春风”更好。①简洁凝练。②富有诗情画意。③反映文章主旨。④揭示儒家思想的内涵。

二、占尽风情向丹青

在课文左上角有一幅程宗元先生的画《侍坐》,你能从画中的人物神态和文本内容分别推断出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吗?

〔明确〕孔子:画中长者。文本依据为“以吾一日长乎尔”。

子路:画中孔子右坐者。文本依据为“率尔而对”(神态描写)和“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语言描写)。

冉有:画中子路右坐者。文本依据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语言描写)。

公西华:画中孔子左坐者。文本依据为“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语言描写)。

曾皙:画中前立者。文本依据为“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动作)和“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语言描写)。

三、魅力缘何越千年

过渡:《沂水春风》不仅表现了杰出的描写艺术,而且表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1. 叙事结构

(“由!尔何如?”)……

“求!尔何如?” ……

“赤!尔何如?” ……

“点!尔何如?” ……

提问:假如文中补出“由!尔何如?”一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子路是一个直率、豪爽、勇猛、刚强之人,孔子说“由也兼人”,如果补出,不符合人物的性格;从叙述结构的角度看,这恰好形成了一种“常中有变”的艺术结构,即“重复中的反重复”。

2. 叙事顺序

四位弟子发言的顺序有24种可能,想一想,如果四位弟子的发言顺序是这样的,那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①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由长至幼)

②公西华——冉有——子路——曾皙(由幼至长)

③曾皙——公西华——冉有——子路(由逊至勇)

④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由勇至逊)

〔明确〕①由长至幼,反映的内容往往越来越次要;②由幼至长,反映的内容往往越来越重要;③由逊至勇,勇敢的成分在递增;④由勇至逊,谦逊的成分在递增。只有第④种顺序,即从子路到曾皙的言志的顺序反映出礼的成分在增加,而这正与本文的意图一致。

3. 叙事动力

这种礼的成分越来越重的趋势与孔子的引导有无关系?如果用一个成语重新给程宗元的画取名,你用哪一个?

〔明确〕有关系。语言引导:孔子最初的启发诱导,创设了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接着指名学生回答,当曾点犹豫的时候,孔子继续鼓励他;神态引导:“夫子哂之”这个神态对后面三位弟子的言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总之,夫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师生间呈现出平等和谐的气氛。正因为这样,所以可给画作重新取名为“如坐春风”(板书)。

4. 叙事内核

千呼万唤始出来,叙事内核显然是曾子之志。你认为孔子赞同曾点志向的理由是什么?

(1)时令:暮春

〔点拨〕农历三月是暮春。记得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古人常在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暮春时节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南北朝丘迟也在《与陈伯之书》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中国人的这种“暮春”情结可上溯至《论语》。

(2)人物: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点拨〕“冠者”指成人,“童子”指成童,文章直接改成“众人”岂不更简洁?不好,一是这里有“少长咸集”的意味,正像有些人说的一样,这里的数字中包含着一个奥秘:五六三十,六七四十二,加起来等于七十二,孔子弟子中贤者恰好是七十二人,其中可能还隐含着“群贤毕至”的深意。

(3)地点:舞雩

〔点拨〕祭天求雨之处,即行大礼之所。由于雩祭有歌舞,故称舞雩。可不能忽视了这个地点,因为这个地点承载着孔子“复礼”的思想。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不仅仅就是玉帛之类的礼物,乐也不仅仅就是钟鼓之类的乐器,“礼”讲究“序”,“乐”讲究“和”,“风乎舞雩”正中孔子下怀。

(4)活动:浴、风、咏、归

〔点拨〕“浴”实指除灾祈福,“风”实乃祭天求雨,“咏”指唱祥和之歌,“归”指谓欢快凯旋。这一切活动其实都与“礼乐”有关。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曾子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有序、和乐的生活图景。

为了加深理解,教师补充朱熹的《论语集注》片段:

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为了联系现实,教师继续链接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片段:

时代的剧变一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诗“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

〔小结〕所谓大同世界,宏观而言,就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体而言,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安,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曾子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自得、祥和的幸福图景,难怪清人也说“春满乾坤福满门”。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礼乐”。如果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可用“礼乐春风”(板书)。

四、切磋琢磨为指瑕

教师投影: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语文版)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人教版)

提问:一段文字,两种标点,你认为哪一种更佳?

〔明确〕我们不妨先看两个版本的译文:曾皙说:“老师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他的话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说:“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怎见得疆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曾皙说:“难道公西赤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外交会见,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公西赤做国家的小司仪,谁还能做国家的大司仪呢?”(语文版)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疆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的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的人呢?”(人教版)

语文版的翻译让人感觉到,孔子似乎不是因为子路谈的事务与治理国家无关而不满。但事实上孔子看不惯的是子路的态度不合“礼”的要求,过于狂妄,不够谦逊,所以不由自主地拿另外两位弟子的志向来比较,因为从本质上讲三位弟子讲的志向都与治国有关,然而冉求合公西赤一个比一个谦逊。孔子应该是在自问自答,也就是说第二个“曰”字可以管到文句的末尾。

五、性天风月奏余响

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像具体情境,写成一篇短文。

附板书:                           沂水春风

如坐春风

礼乐春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