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处低吟》后记
(2013-05-31 18:33:23)
标签:
乐评乐评集文化 |
这是我2009年的乐评结集,计28篇。另有4篇,出自2007和2008,是那两年的拾遗。还有1篇集纳,集中了2007-2010年的所有唱片短评。
鸡零狗碎,所有字迹,都在这里。没隐瞒什么或抛弃什么。除了2009年1月11日写的、评方文山/周杰伦的《文字堆成山》,编辑考虑,与全书偏摇滚的内容冲突,弃置不用。
乐评不是我的专职工作,它只是一项业余。我的正职——一份报纸的总编辑工作,非常繁重,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这导致了我乐评写作的杂碎性质。不管怎么看,都是不满意的。
2009这一年,我与《南方人物周刊》、《心理月刊》、上海《文汇报》有过较长期的供稿关系,一些文章的选题、趣味甚至篇幅,反映了这三家刊物的要求。翟跃东,武汉的一位办刊人,我的哥们儿,希望我能为他的杂志介绍些世界各地的地方音乐,这是那些民族音乐评介的缘起和来由。
在信息和娱乐的场景中,著名乐评人的头衔,是某个角色。这决定了当有“音乐事件”发生,我会上场,被邀约发言。选题都是不由自主的,说的却是真话,是真心意。在可以自我作出选择的空隙里,我会考虑约稿方的资本意愿,然后略作个人调整,选择此时允许的、艺术上最值得推荐的即时性对象,作为自我的“自选的”选题。
郑廷鑫、由珊珊、师欣、谢娟、康华、李耀军、朱又可、蒙莺、一衣、陈贤江、尹亮、蔡卿、戴新伟,因此而与我发生了关联,他们的角色是编辑,代表了他们服役的媒体,这些稿件,也包含着他们的劳动。我与他们合作着这项成果,偶尔也有不协和与碰撞。
感谢田禾先生,这是我第一次,与一个曾经是音乐人的编辑,合作一本书。我想,正由于他的音乐专业眼光,他给予了我充分的信任和编排上的任性,使这些乐评能以朴素的结集形式面世。感谢我的岳父卢开万先生,在生活和写作中,他一直是我最大的支持者。这么多年来,我身在其疼爱之中,久历不觉,从未说过半个谢字,现在想起,深以为歉。但愿这几行字,能略微表达出我的心意。
2012年10月17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