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广天评乐评

(2013-04-18 00:41:39)
标签:

杂谈

张广天眼中的大陆乐评人——作为他的一篇专栏文章,刊发在广州日报C8版《不流行音乐》,原标题是“评乐评”。

 

  乐评,是音乐学的一部分。从事乐评工作的人,或对音乐作品、审美倾向、接受体验、音乐观念、音乐社会和音乐心理等某一方面做出评价。如今我们的“乐评”存在诸多鄙陋现象,通俗音乐几近重灾之地。

  一、来源(非专业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在媒体评点音乐的人,其来源往往有问题。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不是学习音乐专业的,而是文史新闻的撰稿人。他们因为能说会写,对某些具体音乐作品有个人的偏好,便把自己的感受真诚地写下来。他们做了不少音乐的启蒙工作,但毕竟不是专业的乐评人,充其量算唱片收藏者或者爱乐发烧友。

  二、出发点(自我呓语)

  大部分冠以“乐评人”称号的写手,其出发点都在愤懑和求之不得。对某种现象的不满、积郁以及对某个对象的苦苦追索,带来整个社会“怨”的氛围。于是,创作和接受两方面更倾向于发出“呐喊”和“嘶叫”。当然,这种求之不得的基本心理,也带来形形色色的自我欺骗梦。我们常常在午夜的电台里遭到主持人自我梦呓的喷泻和摧残。其实,内容却与音乐毫不相干。他所谓要评点的那些音乐,差不多都成了他遗情书的背景。

  三、现状(捧杀腐败)

  由于媒体话语权的特殊性,早前先跨入这个职业圈的老人已经站稳脚跟,他们的工作方式和作风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徒弟,而这些徒弟又带来商品社会唯利是图的坏风气,结果,这个行业的一部分居然就成了不学无术者赖以藏身的庇护所。我们可以冷静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乐评不过只做了捧和杀两件事。一切从数字化时代获取的大量信息几乎全被用来为圈子集团和唱片公司的利益服务,翻手为云覆手雨。乐评人直接从第一代的浪漫梦想堕落为第二代的势利腐败。

  然而,所幸我们的乐坛还有些零星的孤岛。邱大立文笔优美,逐渐呈现音乐美学的专业性;李青坚持音乐品质,对音乐质地颇有心得;李皖具有音乐社会学倾向,观点卓然,所著丰硕,新书《多少次散场 忘记了忧伤》有史论价值;张晓舟视角独特,其见证性的乐评直抵音乐心理学的领域,还有吴振通……这些乐评人可以说是开放以来在通俗音乐领域中的幸存者。他们坚持理想主义的韧劲使得我们的乐评事业不至于太寒碜,也感召着后来人加强学习,摆脱信口开河,获得细化的学术品质。

 

2013-04-15广州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