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989年,罗大佑颇有预见性地指出:“即将是一个告别的年代,人们将向旧有的价值、旧有的世界与旧有的整合告别。”
确实,之后,我们就身处于一个漫长的、持久的、不停息的再见之中。而我们没有料想到的是,它是以上一个时代的人物一个个地故去为代价、为标记的。丧礼的钟声,一声声地传来,宣告着时代的终结,不是寿终正寝,而是猝然而逝。
“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潘安邦在一首歌中唱道。这个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的人,在这次的分手后,让我们又开始了思念。
今天,2013年2月3日,潘安邦因胰脏癌引发肾衰竭,上午8时57分去逝,享年52岁。在他的前面,已经有梁弘志、黄大城、马兆骏、洪光达、陈志远、施碧梧驾鹤西去,都正当盛年。
谨以此文,纪念一下,纪念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白马少年,纪念我少年时最初的感动,正是有发源于你、你们的这一次次感动,我才活在这里,走在今天。
李梦:“帅气、还书卷气。南国多情,今天益醉。悼念忘记,悼念风。”
杨樾:“潘安邦52岁英年早逝,真太可惜了。他是台湾民歌运动时代最杰出的民歌手之一。潘安邦也算是名门之后,他的爷爷是国军师长,参加过北伐,他父亲是国军少将参加过抗战,民国政府的会计长,姑姑琦君是《橘子红了》的作者。”
叶佳修:“接下来要交给一位爱恨交杂的朋友,也是我的兄弟,他把我们的歌传达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也是因为他,从此以后我不太敢出专辑唱片,更不要提个人演唱会了……”(在《永远的未央歌》——台湾校园民歌三十年嘉年华会上,叶佳修这样引介潘安邦上场。叶佳修的一首首名曲,借由着潘安邦的歌声和形象传遍了华人世界,“校园民歌的传歌人”——或许可以这样描述潘安邦在校园民歌史上的位置。)
2011年7月18日,潘安邦在新浪留下了他最后一条微博,此时他已经在病中,因心脏主动脉剥离症,手术后变成了“玻璃人”,不能运动、不可唱歌、不可坐飞机,就连大笑、爬楼梯、拍一下肩膀都不行。这最后一条微博说:“常常感叹上天对我们的眷顾,辛苦奔波的旅程后,一碗清粥,半块饼,几个青菜,顿时让疲惫的身体舒畅,心灵平静慰藉。感恩,才是常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