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邓丽君、蔡琴未能掌握的《夜来香》的凄怆(胡又天)

(2012-08-02 10:53:22)
标签:

杂谈

看蔡琴唱《夜来香》的影片,与邓丽君及原李兰版本比较,我灵光一闪发现她们没唱好的地方了:“那夜莺啼声凄怆”,邓丽君唱得甜美,蔡琴唱得典雅,却都没有“凄怆”之情。李香兰的原版呢?她唱得亮堂堂,唱出了“月光光,心慌慌”的对比,把第一段“凄怆”和第二段“我爱那夜色茫茫”之中茫茫、惘惘的恐怖唱出来了。

《夜来香》李香兰中日文版:http://video.sina.com.cn/v/b/65562814-1740689257.html 日文版是李香兰回复原名山口淑子后约于1959年录的。

我们还要看看这首歌创作时间,那是黎锦光在抗战期间的孤岛上海所写,所以“凄怆”“茫茫”应该都有对着时代氛围;曲末“夜来香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思量”,思量什么?作者没有明说,但歌者和听众都可以自然联系到:自己的命运、大时代潮流下人的命运!繁华与贫病、至善与极恶交织,是上海时代曲最重要的文化背景。李香兰身处这个时空,她也有心事:受命于伪满的她一直隐瞒着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实,而在受中国观众欢迎时经常感到痛苦。日本在战局中每况愈下,黎锦光可能想这日子什么时候才会结束?李香兰可能想以后怎么办?或许他们也没想那么多,但那种惘惘的威胁(张爱玲名句在此正合用)自然会浸透到他们的精神里面,也许连他们本人也没有意识到,然而,李香兰演绎的《夜来香》,就有了“清凉”和“凄怆”两重意蕴。

水晶《流行歌曲沧桑记》特别写道:虽然邓丽君也唱得很好,但他还是偏爱李香兰的原版,尤其她在尾声中使用了花腔女高音的唱法,拉出了一道气如游丝的余韵,实在是黯然销魂(大意如此,原文待查)。

是可见,邓丽君、蔡琴一辈只把握到老歌美善的面,再后来者,有些就连一面都掌握不到了。近年王若琳也唱过它,换了个曲风,歌词则记成“那夜莺啼声轻唱”,这就完全没有了原词的含蕴。这就不是什么“另一种演绎”,而是把那词曲拿来作成她的另一首歌了。

以前我不太了解原作者为什么要用“凄怆”这样恐怖的词,会不会太过?现在我终于发现了它的关键,从此以后,我知道这首歌该怎幺唱了!

再查阅李香兰《在中国的日子》,页244-245:

当百代公司请黎氏作曲时,他想起了那清秀芳香的“夜来香”,正像它的别名“月下香”那样,是月下在院子里开放的白色芳香的花。每晚到花坛赏花的时候,就会产生那支曲子的灵感。中国民谣小调有《卖夜来香》和古歌《夜来香》,他虽然参考了那些,但旋律和节奏完全采用了欧美风格,谱成了轻快的慢伦巴,后半部的叠句部份则用中国风格:

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凄怆,

月下的花儿都入梦,只有那夜来香,

吐露着芬芳。

我爱这夜色茫茫,也爱这夜莺歌唱,

更爱那花一般的梦,

拥抱着夜来香,吻着夜来香。

夜来香 我为你歌唱 夜来香 我为你思量

啊……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思量

夜来香 夜来香 夜来香……

藤浦洸的译词是以“风啊慢慢地、慢慢地吹动的南风”开始,佐伯孝夫则以“向着那哀怜的春风,悲叹的夜莺唷”开始,两个译词都和原文有微妙的不同。歌词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能够使因战争而疲惫不堪的人感到欣慰的这“清凉的南风”,只有在原词里才能体会到这层意思。

很有趣,歌手自己也没写到我听出来的“凄怆”。听日文版,她的歌艺比十几年前更纯熟丰满了(1944年版还有一些青涩),然而“凄怆”、“茫茫”之情也不再像原曲那样料峭可感。到底时代不同了。

又“凄怆”或作“淒怆”、“悽怆”,皆可,古代人就混着用了,现在也没必要硬去区分,大家自可看心情和场合选用。

 

 

本文为台湾歌词研究者、乐评人胡又天撰写,发在他自己的数码杂志《流行词话》030期。

胡又天《流行词话》

网页:https://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

线上阅读: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

电邮:youtien@gmail.com

脸书:http://www.facebook.com/youtien

微博:http://weibo.com/u/137422347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