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谈有关南岛语的几个问题

(2012-03-21 20:33:15)
标签:

杂谈

作者:徐文堪   来源:文汇报

 

  《文汇报》2012年2月27日“笔会”专栏刊载了李皖先生的《中古美少女的声音纪念碑》(原文见http://liwan-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698217520121288730611/),介绍台湾原住民歌手的音乐专辑,专辑歌词用原住民的卑南语创作。文章很有意思,但其中涉及有关南岛语的问题时,有几处不是很准确。南岛语族群的起源和扩散在当今也算一个世界性的学术热点,所以笔者拟在此做一些简要的说明:
  一、关于南岛语系的“发现”和命名。早在1600年,荷兰商船在非洲马达加斯加进行补给之后,航行至印尼,船员发现马达加斯加岛民所说的话与马来语颇为相似。1708年有学者根据荷兰人在1615年搜集的西波利尼西亚语料,指出其与马来语的相似之处。此后,比较的范围不断扩大。至1828年,德国大学者威廉·冯·洪堡(1767-1835)提出“马来-波利尼西亚”这一名称,统括分布于东南亚岛屿与太平洋地区的语言。1906年,奥地利民族学和语言学家施密特(1868-1954)以“Austronesi an”(意为南方岛屿)一词取代“马来-波利尼西亚”,此后“南岛语系”这一名称逐渐广泛行用。如李先生所说,南岛语系的范围极其广泛,包含的语言总数达一千二百种左右。使用这一语系语言的人口,现在约有四亿。南岛语是世界上种类最多、地理分布最广泛的大语系。
  二、关于法国学者洛朗·沙加尔提出的南岛语系与汉藏语系同源的观点。沙加尔是法国的汉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上古汉语、汉语方言学、台湾原居民语言和各种东南亚语言都有研究。他的最新观点是汉藏语和南岛语有亲缘关系,侗-傣语则是南岛语的一个分支。通过对共同词汇的考察,他提出汉藏-南岛语(或称华澳语系)的发源地是河南省仰韶文化中期八里岗、南交口等遗址,时间为公元前4500至前4000年左右。他认为其时已有农业,既有谷子,也有粳稻。谷子对于猪的驯化起了重要作用。除农业外,汉藏-南岛语居民也会用网捕鱼,所以获取食物的方法多样化,从而人口得以增长,语言也随之扩散,并且分成东西两组。其中说东组语言的人群到达海边,形成大汶口文化。这时渔业变得更加重要,航行技术也有发展,这些人的一部分在公元前3500至前3000年左右到达台湾,形成了大岔坑文化。他们的语言为原始南岛语。说西组语言的人即后来的汉藏语系居民。到了公元前3500至前3000年左右,汉藏语又分东西两组:东组即后来的汉语,西组即后来的藏缅语。以上只是一种假说,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海峡两岸的学者对此也有质疑,沙加尔的观点至今并非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三、关于彼得·贝尔伍德教授的论著。李先生以为他是英国考古学家,实际上贝氏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学院资深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他认为南岛语民族的先民是居住在大陆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的农民,种植谷类,农业发展造成人口大量增长,因而需要新的土地从事农业,于是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向外扩散。约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的时候,他们首先到达台湾。贝尔伍德和其他一些学者以农业扩张说明语言分布的模式,其基本假设是史前农业的扩散必定伴随着人(基因)与语言,因而,可以认为台湾是原始南岛语分化和继续向南扩散的第一站。贝氏是目前南岛语族群“源出台湾”(Out of Tai Wan)理论的代表人物,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但仍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争论仍在继续。
  总之,关于南岛语族群的起源和扩散问题,虽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的广泛关注,但要获得彻底解决,还有漫长的道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