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谣流域》:英国布鲁斯(1)

(2012-02-23 09:41:40)
标签:

杂谈

50年代末,布鲁斯在几代黑人艺术家的实践下,基本定型并自我演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下沉积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此时开始陆陆续续地越过小圈子向外流传。不止在美国各州,它们也越过了国界,大洋彼岸同操一语的英伦三岛首当其冲。

由于与美国社会结构不同,也没有种族隔离所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英国基本上不存在对黑人的歧视,所以接受布鲁斯比美国快,也比美国深刻。

与流行乐风潮所反映的纷杂状态不同,英国此时对音乐形式的探索显得专注而纯粹。当美国青少年开始玩“摇与滚”的时候,大西洋彼岸的不列颠岛国少年却悄然成为布鲁斯再生的主体。

大约到1953年,英国伦敦业已成为欧洲前卫艺术家和爵士乐手的聚居地。班卓琴手西利尔·戴维斯(Cyril Davis,1932-1964)和来自巴黎的阿历克斯·科纳(Alexis Korner,1928-1984)的合作,成为欧洲白人布鲁斯的序曲。过去,此二人曾在不同的小乐团和爵士乐队呆过,从1955年开始,二人合作每周二固定在伦敦华德大街两家酒吧演出,吸引了少数的但绝对是对音乐渴慕的一批青年人的关注。这些青年人发觉,这些来自美洲的曲目,表达受挫失控等情绪,但却采用了居然是完全不同于其他音乐的方式,这令他们新奇和惊讶。此时,真正的美国黑人布鲁斯,在这片土地上还只是偶然的、零星的露出一鳞半爪,也许是无心的旅游者从美国带来的一张“浑水”的唱片,也许是唱片迷出于猎奇而购买并推荐给好友听的一首奇特的黑人歌曲。反正科纳弹吉他、戴维斯吹口琴的布鲁斯重奏,不久就引起唱片商和乐队经理人克里斯·巴勃的注意。在巴勃力邀下,科纳和戴维斯加入奥特莉莉·帕特森(Otlilie Patterson)的乐队。两年后,他俩的名字不胫而走,响彻欧洲爵士乐坛。

 

《民谣流域》:英国布鲁斯(1)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阿历克斯·科纳(1928-1984),英国白人布鲁斯第一人,这是他(左)在现场演奏。

 

这几年中,巴勃远渡重洋不断邀请那些尚活跃的黑人布鲁斯艺人来英国演出。最初是大比尔·布隆兹,随后有罗赛塔·萨普(Rosetta Tharpe)、桑尼·特里、布朗尼·麦基(Brownie McGhee),最后是反响强烈的“浑水”。“浑水”于1958年踏上英国土地,与前述艺人不同,“浑水”带来的是原汁原味的酒吧型电声吉他演奏。对于巴勃来讲对此他毫无准备,完全不知道“浑水”的举动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对戴维斯和科纳而言,这正如干柴遇上了烈火。很快,戴维斯和科纳便离开巴勃开始尝试电声乐器,两人身边逐渐聚拢起一批中产阶级子弟,这些少年此时已将伦敦视为欧洲布鲁斯的麦加。

1961年,戴维斯和科纳组织了一支叫“布鲁斯社团”(Blues Incorporated)的乐队,成员包括阿特·伍德(Art Wood)、查理·瓦茨(Charlie Watts)。乐队在科纳自己的俱乐部里表演,而台下的听众中则有约翰·鲍德瑞(John Baldry)、杰克·布鲁斯(Jack Bruce)、金杰·贝克(Ginger Baker)、格雷厄姆·邦德(Graham Bond)这一系列日后谱写摇滚史的重要人物。1962年,一个由“布鲁斯社团”演化成的重奏团体在伦敦登场,成员包括布莱恩·琼斯(Brian Jones,1942-1969)、基斯·理查兹(Keith Richards,1943-  )、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1943-  )、查理·瓦茨(1941-  ),后加入迪克·泰勒(Dick Taylor)。一年后迪克·泰勒退出,自组“漂亮事物”(the Pretty Things),比尔·韦曼(Bill Wyman,1936-  )代替泰勒入队,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滚石”乐队(he Rolling Stones)。而“布鲁斯社团”除了领头人科纳,其队伍简直是一天也没有稳定过,在历经成员的多次变动,录制了《来自大帐篷的节奏与布鲁斯》(R From the Marquee)等六张唱片后,“布鲁斯社团”宣告隐退。《来自大帐篷的节奏与布鲁斯》(1962)是英国的第一张布鲁斯专辑唱片。

 

《民谣流域》:英国布鲁斯(1)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布鲁斯社团”《来自大帐篷的节奏与布鲁斯》,英国的第一张布鲁斯专辑唱片。

 

“滚石”从翻唱查克·贝里起家,却与贝里的富于教养截然不同,这几个真正受过教养的人,在形象和内涵上却刻意继承了缺憾的、粗俗的、丑陋的甚至邪恶的黑人街头文化。“滚石”多位成员均出身贵门,但他们反感中产阶级的伪善而自甘堕落。布鲁斯的率直、真挚甚得其意,轻易就俘获了他们的心。从另一个角度讲,扮演丑陋比做绅士显然对打响乐队的知名度更奏效。与“甲壳虫”等大多数英国乐队不同,“滚石”并不是受“摇与滚”巨星普莱斯利的感召,而是直接承受了美国黑人民间艺人的启迪。琼斯喜欢埃尔莫·詹姆斯,理查兹欣赏和学习查克·贝里的技法,而贾格尔从黑人布鲁斯和灵歌这两种唱腔中调剂出他特有的半阴半阳口音,将讥讽的口吻恰如其分地升华为一种邪恶的歪唱。布鲁斯音乐的自然主义和无遮无拦,则成为“滚石”投向伪善的传统道德和礼仪文化的丑石。它的音乐也是粗陋和缺憾的,但他们就喜欢那种粗陋和缺憾。用这种粗陋和缺憾,“滚石”准确地模仿出黑人音乐特有的狂躁不安而又鲜活率真的特点。

不过,“滚石”并没有在黑人布鲁斯的风格中滞留多久,虽然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地离开过它。还在第一代领导人布莱恩·琼斯时期,这位早期电子音乐的专家、世界音乐的爱好者,即开始将一些神秘的电子乐实验和多彩的民族音乐引入“滚石”的布鲁斯框架,而打击乐手瓦茨也尝试将越来越多的爵士鼓的打法打进了摇滚。

 

《民谣流域》:英国布鲁斯(1)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滚石”年轻的时候。

 

《民谣流域》:英国布鲁斯(1)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这几个真正受过教养的人,在形象和内涵上却刻意继承了缺憾的、粗俗的、丑陋的甚至邪恶的黑人街头文化。有一点是值得指出的,黑人的粗陋是因为穷困,而“滚石”则完全出于“恶搞”,他们很快便放纵得不成人形了。图为基思·理查兹2003年60岁时的形象,他是“滚石”主音吉他手,是一位出色的布鲁斯吉他手、优秀的音乐家。

 

“滚石”出现后,导师级的科纳居然甘愿作起了配角:他放弃了个人的名声,转而潜心扶持“滚石”的成长。他着手编辑了一些电视音乐节目,偶尔参与一些唱片录音,包括参加“滚石”乐队的巡演。此外,“齐柏林飞艇”(Led Zeppelin)杰出的吉他手吉米·佩奇(Jimmy Page,1944-  )的成长,也跟早年受到科纳的热情鼓励息息相关。科纳1984年死于癌症。

 

《民谣流域》:英国布鲁斯(1)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齐柏林飞艇”杰出的吉他手吉米·佩奇(1944-  )的成长,也跟早年受到科纳的热情鼓励息息相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