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谣流域》:乡村音乐的三次融合(3)

(2011-12-29 11:02:29)

当摇滚乐的风潮过去之后,乡村音乐在美国仍在继续演进着,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乡村音乐的第三次融合——调色板更丰富了,视野更宽广了。而在美国白人的摇滚乐中,乡村乐继续明白无误地发生着作用。英国人打开了一个新的文化传统,它对美国也显示为刺激而不是传承,此后一直到20世纪末,不断地又有别国的新传统——包括美国社会的变化孕育出的自生性的新传统——进入到美国人的视野里来。由于这些新东西的庞杂,在第三次融合里,乡村音乐经常是作为一种要素而不是音乐文本的本体存在和发生了,最后,它汇入到信息社会的融合洪流中去。

 

2011年12月29日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威利·纳尔逊是乡村音乐的融合大师。他70年代中期成名,不仅得到乡村音乐界的尊重,也赢得民谣乐界、摇滚乐界、流行乐界甚至黑人音乐界的尊重。他是美国乡村音乐界最富于代表性的声音之一,也是最有个性和魅力的声音之一。乡村歌手的声音往往彼此类似,唯有他,你只要听过一次,便永远不会与他人相混同。纳尔逊的音乐中有西部摇摆、爵士、酒吧、牛仔歌曲、摇滚乐、民歌和布鲁斯等各种“血统”,但这种混和体却有他自己的强烈棱角,决不似流行音乐的折衷和温吞。而且越是到后来,他在音乐上的个性越是显得突出。

 

2011年12月29日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别国的传统,本国社会剧变孕育的新乐种,使乡村音乐发生第三次融合。乡村音乐不再作为文本而是作为一种要素发生在音乐中,汇入到信息社会的融合洪流中去。参考莫比《播放》(1999),其电子的大杂烩中无所不包,也包进去老美国的布鲁斯和乡村乐,很少一点点。

 

那些我们能较完整看到的、尚可作为乡村音乐成果的、第三次融合的标本,突出表现在这样一些阵营里:

——乡村摇滚(Country Rock):盛期在70年代初。“血汗泪乐队”(Blood, Sweat Tears)将铜管爵士乐风和乡村乐风整合到了一起;加拿大的“乐队”(the Band)乐队打出“拥抱大地”的旗号——一种较硬的乡村风格;“波可”(Poco)“原脏”(the Nitty Gritty Dirt Band)、“布法罗·斯普林菲尔德”(Buffalo Springfield)、“罗金斯和迈西那”(Loggins Messina)、“甩饼兄弟”(Flying Burrito Brothers)……乡谣和民谣,相隔只是一层纸。

 

2011年12月29日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布法罗·斯普林菲尔德”,明星荟萃的乡村摇滚乐队。这是他们的第二张唱片。

 

2011年12月29日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罗金斯和迈西那”,乡村摇滚二重唱,乡村音乐+民谣,就成了乐评人常说的“乡谣”。

 

——沼泽摇滚(Swamp Rock)和南方摇滚(Southern Rock):盛期在70年代上叶。利昂·拉塞尔(Leon Russel),代表作《唱给你的歌》(Song For You)——南方的白人音乐几乎都跟它一样:布鲁斯化的乡村歌谣,白人的歌唱浸润着黑人的性格。“阿尔曼兄弟”(the Allman Brothers Band),炫技的布鲁斯器乐,黑白混杂的南部歌谣。

 

2011年12月29日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利昂·拉塞尔,沼泽摇滚的代表人物。沼泽摇滚,包括拉塞尔,在今天的音乐词汇表中差不多已经消失,但还是值得纪念。这家伙有一种沼泽般的、大杂烩式的南方家乡吸功大法,把音乐圈的世界名流、各种音乐流派都烩到他的南方乡村摇滚大菜中。他是多种乐器演奏家、作曲家、制作人、多面手。中国人即使什么都不记得,至少该记得一件事,他是木匠演唱组《超级明星》一歌的作者。图为1992年作品,这时拉塞尔的魔力已经没啦。

 

——西海岸民谣摇滚:盛期在70年代中叶。杰克逊·布朗(Jacksin Browne)、“老鹰”乐队(the Eagles)、琳达·朗丝苔特(Linda Ronstadt):乡村化的民谣,民谣化的乡村。

 

2011年12月29日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琳达·朗丝苔特后来全部的明星生涯加起来,都不及她最早期的两张处女作味道地道。与“石马”乐队合作的唱片,走的是纯正民谣路子。这时的琳达就像乡下的小翠姑娘,香呵,但不是香水的香。

 

——由乡村音乐变种的流行歌曲(80年代):“木匠”演唱组(Carpenters)、约翰·丹佛(John Denver)、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桃丽·帕顿(Dolly Patton)、“面包”演唱组(Bread)。从乡村阵营看,他们脱离了大地,背离了乡村生活的真实,不值一提。从另一面看,他们本来就不是美国农民,所以去除了乡村音乐中醇厚的、同时也是不易流通的乡音,发扬了优美、悠扬、清新、深情的一面。另外,他们都有老天赐给的罕见的好嗓子和极其优美的作曲天赋,所以七、八十年代风行于全世界。尤其在非欧美国家,这种完全不是地道乡村音乐的东西,却成为美国乡村音乐最著名的代表。

 

2011年12月29日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2011年12月29日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木匠”演唱组(上图)、约翰·丹佛(下图),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最早两位美国明星。“木匠”兄妹不仅普及了美国音乐,也普及了一个奇怪的病名:神经性厌食症。1983年,“木匠”主唱卡伦因为减肥过度去世,当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纳闷,人怎么会不愿意吃饭而致死?现在他们差不多能理解了。

 

——90年代的部分乐队,如“湿轮齿蛤蟆”(Toad the Wet Sprocket),在他们电乐器的层层回声里,飘荡着汉克·威廉斯般的乡村音乐残响。作为乡村音乐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变形,最惊人的要数“迷星”(Mazzy Star)和“红屋漆匠”(Red House Painter)2这类艺人,二者把西部乡村的寂静清朗孤独,唱成了现代派的死寂凄冷孤绝。

 

2011年12月29日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湿轮齿蛤蟆”,在他们电乐器的层层回声里,飘荡着汉克·威廉斯的乡村音乐的残响。1994年作品。

 

《民谣流域》:乡村音乐的三次融合(3)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红屋漆匠”把西部乡村的寂静清朗孤独,唱成了现代派的死寂凄冷孤绝。这是他们在4ad出版的著名专辑《走下彩色山岗》。

 

2011年12月29日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像“诅咒”(Tarnation)乐队这样形如鬼魅的变形,是乡村音乐在90年代最惊人的变种。 “迷星”、“红屋漆匠”与“诅咒”是同一类。

 

乡村音乐的第三次融合,背后的推动力是世界文化的兴起,它是世界大汇合过程中一支必然的插曲。并非仅限于以上所列,乡村乐作为美国民间音乐的精血,几乎在所有的美国白人歌手中都可以找到其踪迹,只是它有时并非体现为音乐的主要方面而已。而许多美国摇滚歌手,偶尔也会拿出一两张较纯粹的乡村音乐的集子出来。如我们所熟知的,鲍勃·迪伦1968年的《约翰·韦斯利·哈丁》(John Wesley Harding)、1969年的《纳什维尔的天空轮廊》(Nashville Skyline);“飞鸟”乐队1968年的《乡村竞技场上的甜心》(Sweetheart of the Rodeo);“感恩而死”1970年的《劳工之死》(Workingman's Dead)。对美国白人来说,乡村音乐,仍是一种充满了吸引力的传统创作的领域。

 

2011年12月29日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岂止美国白人,有时对美国黑人来说,乡村音乐也充满了吸引力。这是“灵歌之父”雷·查尔斯1989年的唱片,另类乡村之作,与多位乡村明星对唱、合作。

 

注释:2. 红屋漆匠,Red House Painters,又译“红房子画家”。

 

 

《民谣流域》,李皖 史文华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2008年1月第1次印刷,定价48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