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谣流域》:乡村音乐的三次融合(1)

(2011-12-23 10:13:02)
标签:

杂谈

20世纪20年代,那些主要的唱片公司,习惯于将所录制的南方音乐进行一种与种族隔离如出一辙的音乐分类工作:一类是面向白人的欧洲民歌;另外一类则是种族音乐和布鲁斯。二者泾渭分明,不同人种的电台选择不同人种的音乐。这是上层建筑的微妙反映,形势一如在全体公众面前进行的社会性表态,稍稍的越界将代表立场的倾斜,会引起舆论和社会的不安、既有秩序的扰动,黑白两界的阶级情感和民族对立或将由此而被激发、激化。然而,部分唱片迷和歌唱艺人却视这种隔离为人为制造、矫揉造作,在艺术领域,种族的壁垒首先在敏感艺人和少数派的乐迷面前被突破。在敏感的艺术家那里,音乐的创作更重视美感上的相通性,只要有旋律、节奏、和声和人声,就有音乐上的共同语言,就构成一部共同的音乐史。两个阵营的音乐家,一下子就看到了两者之间的相通和差异,而这差异首先表现为对各自艺术传统的启发和互补,而不是隔绝和对立,这是艺术态度有别于政治态度的最根本的分歧。在南方,白人与黑人音乐中的相互赋予和吸收,远比北方复杂和显著。黑人艺人会买吉米·罗杰斯(Jimmie Rodgers)的唱片,收听白人电台“戴夫·梅肯叔叔”(Uncle Dave Macon);白人歌手则会极力仿效弗瑞·刘易斯(Furry Lewis)的吉他演奏、吉姆·杰克逊(Jim Jackson)的演唱和“孟菲斯瓶罐乐队”(the Memphis Jug Band)的音乐风格。在亚特兰大、达拉斯、哥伦比亚和孟菲斯的广大土地上,黑人白人同是穷人,他们像跳蚤一般生活,没有多大差别,都需要为生计劳作,都需要以音乐来抵抗日常生活的压力,而音乐将成为他们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双方的音乐家经常在同一天、同一个录音室里录音。有史可查的黑白交混录音的最早时间是1927年,是年白人艺人吉米·罗杰斯、吉米·戴维斯(Jimmie Davis)的唱片中,出现了不少黑人艺人的琴声;而民间的黑白同台演出,此前早已成为乡间文艺生活的一部分。

 

《民谣流域》:乡村音乐的三次融合(1)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在早期,白人玩黑人音乐或黑人玩白人音乐,往往意味着要突破大众道德中的敏感界线。爵士乐领域中的比克斯·白德贝克是第一个这样做的白人乐手。他只活了28岁(1903-1931)。

 

《民谣流域》:乡村音乐的三次融合(1)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弗瑞·刘易斯的吉他是一种黑人融合了白人的风格,所以会得到广大白人的青睐。这是这位黑人吉他大师在现场演奏。

 

《民谣流域》:乡村音乐的三次融合(1)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孟菲斯瓶罐乐队”的形象。这种以自制乐器为特色的粗糙乐队实际上是所有民间乐队的生命之源,它由提琴、班卓琴、洗衣板和大瓶子组成。民间的歌唱就是这么自发而粗朴,吸引着绵绵不绝的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许多早期乡村音乐,来源于白人古老的叙事民谣以及伤感的情歌。但也有一些年轻的白人乡村艺人,将目光投向黑人的布鲁斯,他们的早期尝试,深刻影响了后来流行音乐的走向和格局。出生于西弗吉尼亚与肯塔基交界边陲小镇的音乐家弗兰克·哈奇森(Frank Hutchison,1897-1945)就是这样一位白人乡村歌手。他先后师从于铁路工人亨利·沃恩(Henry Vaughn)、山中隐士比尔·亨特(Bill Hunt,均为黑人),学会用小刀弹奏滑音,和演唱19世纪以来的若干黑人歌曲。克里夫·卡莱尔(Cliff Carlisle)、汤姆·达比(Tom Darby)、吉米·塔尔顿(Jimmie Tarlton)、威利·纳莫尔(Willie Narmour)及“艾伦兄弟”(the Allen Brothers),都曾经直接向乡间黑人音乐家学习;赖利·帕克特(Riley Puckett)还成为盲人威利·麦克泰尔(Blind Willie Mctell)的高徒。这些白人艺术家的风格,就是后来所称的“白人乡村布鲁斯”,它在乡村音乐的边缘推动乡村音乐向未知领域发展。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矿工,乔治亚和卡罗来纳的作坊工人,他们热爱的乡村音乐绝不是电台里的甜美歌声,而是上述各艺人不甚出名的大作,是地域性的白人乡村布鲁斯,而与当时的大明星弗农·戴尔哈特(Vernon Dalhart,1883-1948)的歌声相去甚远。

 

《民谣流域》:乡村音乐的三次融合(1)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弗兰克·哈奇森(1897-1945)。美国乡下最早与黑人学艺的一批白人中的一个,他们演奏出来的东西被叫做“白人乡村布鲁斯”。这是哈奇森1926-1929年作品集。

 

《民谣流域》:乡村音乐的三次融合(1)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20年代的白人乡村布鲁斯乐队,从外表看跟爵士乐队差不多。

 

《民谣流域》:乡村音乐的三次融合(1)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弗农·戴尔哈特(1883-1948),20年代城市里流行的“乡村音乐大明星”,不是来自乡间,而是来自出身于城市的专业演员。他的音乐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城市山地歌曲”(Citybilly),他的身份被称为男高音。

 

与早期黑人布鲁斯艺人一样,大多数白人布鲁斯艺人从没有享受到自己歌声的收益,绝大部分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有些早期录音作品,在作者一栏往往填着:Unknown(不详);即使是侥幸有名字的,也不会留下多少生平记事;坎坷的生活,使他们在几近于流浪和卖唱的演艺生涯中过早地消失了。如著名歌曲《谈谈布鲁斯男人》(Talking Blues Man)的演唱者克里斯·鲍奇伦(Chris Bouchilon),终生未获一文版税。

然而正是他们,令新一代美国移民有了自己的声音,这声音连接起两块大陆的传统音乐。由此,南方的新移民发现了自己的民谣,美国民众发现了相对独立的美国民歌——乡村音乐。尽管其中传统派的蓝草音乐是那么地近似于凯尔特民间舞曲,但乡村音乐所包含的美国黑人风格的滑音,却是绝对不同的另一种事物;鲍勃·克利福德(Bob Clifford)开创的乡村夏威夷吉他,带着美国南部人所特有的南方口音,成为乡村音乐的一个标志。从本质上而言,所谓南方口音,不就是黑人口音和南方白人口音相混杂的结果吗?

在乡村音乐的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三次大的融合,这是第一次。这一次融合产生于乡间,是多民族长期杂居的必然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