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李皖
李皖 新浪个人认证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822积分
  • 博客访问:13,855
  • 关注人气:2,498
  • 获赠金笔:22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2011-11-02 11:27:32)
标签:

杂谈

1965-1968年形成的英国迷幻音乐(Psychedelic Rock),其中相当部分亦属于民谣范畴。

英国第一个迷幻歌手多诺文(Donovan,1946-  ),最早就是一位传统民谣歌者。多诺文来自苏格兰,1965年发表首张专辑《抓住风》(Catch the Wind),表现出与鲍勃·迪伦相映照的气质。其后,多诺文改用电声乐器伴奏,单曲《阳光超人》和《醇香的黄》8,由吉米·佩奇出任吉它手,细致地描绘致幻药物的作用,因而招致民谣界的批评;但它却影响了吉米·佩奇时期的“新兵”乐队,使其不久后推出迷幻专辑《小把戏》(Little Game,1967),内含以LSD(一种可引起通感的迷幻药)为名的歌曲。而“新兵”的另一成员吉姆·麦卡蒂(Jim McCarty),也因此触发对民谣改革的热衷,加入“文艺复兴”乐团(Renaissance),组织迷幻组合“在一起”(Together)。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英国第一个迷幻歌手多诺文,歌曲中迷幻的体验和暗示已随着时间褪色,今天听他留下的这一系列名作,感到的是一种别样的美。

 

注释:

8. 《醇香的黄》(Mellow Yellow)是一首描写药物感受的歌曲,黄指的是香蕉,据说吸入香蕉皮燃烧后冒出的烟能产生迷幻的感觉。这首歌极其动听,至今仍非常流行。当年嬉皮士们的服药/懒散作风早已随历史雨打风吹去,今天听这首歌,一派轻松惬意,味道奇妙之极。

 

多诺文以《詹尼弗·朱尼坡》(Jennifer Juniper)和《有一座山》(There Is Mountain)两首歌赢得商业上的成功;专辑《奏摇弦琴的男人》(Hurdy Gurdy Man,1968)9受到印度冥想师的启示,带有童话神幻气息,被迷幻乐迷奉为经典之作。此时,多诺文一心痴迷于嬉皮文化,开了不少露天的,青年男女席地散坐、听歌吃药、谈情说爱的演唱会,还跑到美国内华达沙漠上去悟禅修佛。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多诺文漂亮得不得了的唱片设计,也跟迷幻体验有关,你会想到吗?翻检着多诺文一张张唱片设计,我的所有感受只剩下了一句感叹:了不起的艺术。

 

注释:

9. 此专辑名称中之“摇弦琴”,Hurdy-gurdy,又译“轮擦提琴”,是中世纪一种弦乐器,因木轮磨擦而发声,音高取决于木杆按弦的部位,木杆由手键操纵。海顿曾为之定过五部协奏曲和七首夜曲。作为街头乐器,后为手摇风琴所取代,所以Hurdy-gurdy也转指手摇风琴。

 

1968年,多诺文发表仅限于美国发行的专辑《巴拉巴加高》(Barabajagal),由杰夫·贝克任吉它伴奏,由于未在本土发行,唱片在英国没有多少反响。但从此之后,与多诺文想法一致的艺人越来越多,“冬青”乐队(the Hollies),“好极了”乐队(Nice),特别是其成员格雷厄姆·纳什(Graham Nash),“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主唱希德·巴里特(Syd Barrett),都曾一度试图扩展新民谣的语汇,极力将全球的嬉皮文化反映在民谣式的作品中。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在60年代英国群雄并起之时,“冬青”乐队幸运地获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成功。当时英美诸多乐队都是盘根错节纠缠在一起的,“冬青”由于原始成员格雷厄姆·纳什的关系,也与美国的民谣景象相连。这是它们的精选集。

 

希德·巴里特(1946-  )60年代早期就以“吉奥夫·慕特和箴言”乐团(Geoff Mutl and the Mottoes)的一员,在家乡剑桥小有名气。经过节奏布鲁斯乐团“喊叫布鲁斯”(Hollering Blues)的洗礼之后,巴里特在伦敦坎伯威尔艺术学院组建了“平克·弗洛伊德”乐队(Pink Floyd),创作出《阿诺德·雷恩》和《看艾米莉游戏》两首作品。随后,“平克·弗洛伊德”的首张专辑《拂晓之门前的吹风笛者》(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于1967年出版,展现出随机模糊不定的吉它音色,和回馈、滑音及回声的特殊效果,这成为“平克·弗洛伊德”标志性的音乐氛围。在整个“平克·弗洛伊德”历史上,《拂晓之门前的吹风笛者》是最具有实验性的一张,个中尝试扩展了人类新的听觉。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希德·巴里特不久即失去健康,并永远地告别“平克·弗洛伊德”。他复出时推出的专辑《狂妄者的笑》(The Madcap Laughs,1970)和《巴里特》(1970),显示出罕见的冷淡和克已。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把世界关在门外,我就是一个世界。希德·巴里特专辑《狂妄者的笑》,显示出罕见的冷淡和克已。巴里特的自闭、奇想和潜意识,早在第一代“平克·弗洛伊德”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1989年出现的专辑《欧佩尔》(Opel),不是更正常,而是更孤僻,不是更复杂,而是更简单。这时的巴里特已是精神病院多年的老病号,已经很少张口,做的更多的是诗和画。这张专辑再现了巴里特阴暗的心理世界,虽然通篇音乐几乎仅仅由吉它和低吟构成,却深入到个人意识近乎无限的底层,其自闭和内省的程度,抵达了流行音乐再无法抵达的深渊。毫无疑问,巴里特的专辑,乃是近年英国民谣中的上上精品。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巴里特《欧佩尔》,通篇几乎仅仅由吉它和低吟构成,却深入到个人意识近乎无限的底层——深渊般的民谣作品。

 

60年代中后期的英国迷幻乐潮,波及了英国几乎所有的知名音乐团体。“滚石”乐队的《魔鬼陛下的乞求》(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1967)、“甲壳虫”乐队的白色专辑10和《佩珀军士的孤心俱乐部乐队》(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1967),都是在这一潮流下出现的。药物作用下的乐器及人的思绪的超常体验,为70年代的激进摇滚乐团提供了经验。

 

注释:

10. 白色专辑,甲壳虫乐队1968年的专辑,是该乐队代表作品。由于这套作品除了乐队的名称外没有其他名字,且整个包装为全白,惯常被称为“白色专辑”。

 

其后,“交通”(Traffic)、E. L. P、“克里姆森国王”(King Crimson),以及中期的“平克·弗洛伊德”,皆毋须再尝试药物,也能创造充满幻觉效果的作品。通过对古代名曲的改编,激进摇滚的一部分实际上成为继承英国民谣衣钵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迷幻的实验,英国民谣更深地同古典乐和二战后开始的电子实验音乐结合到了一起。

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迷幻音乐的实质,并不是表面所呈现的那样是“药物音乐”。从音乐形态上看,它非常清楚——是民谣的一种深化形式。它的一翼是英国民谣与古典音乐的结合,另一翼是英国民谣与印度音乐的结合。这种结合产生了最早的、非常接近于70年代氛围音乐(Ambient)11的语言要素。古典管弦的恍若隔世,印度音乐的静思冥想,成就了音乐超现实的空间;在其间娓娓而谈的民谣,此时呈现出安详、久远或者自省的气质。

 

注释:

11.Ambient,亦有人译为“环境音乐”,一种变化很少、安静、带有冥想色彩的音乐风格。通常认为英国合成器音乐家布莱恩·伊诺(Brian Eno)是这种音乐的始作俑者。实际上它是实验音乐领域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一种延续。

 

从迷幻摇滚的“平克·弗洛伊德”,古典摇滚的“悒郁布鲁斯”(the Moody Blues),到激进摇滚的“克里姆森国王”,他们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民谣,这点再清楚不过了。E. L. P 12的第一张专辑《爱默生、雷克和帕尔默》(Emeson,Lake Palmer,1970),不就是曾盛传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田园牧歌吗?稍微不同的是,迷幻音乐中的民谣歌唱,不再单纯利用吉它,它的器乐通常有四层:最近一层是民谣吉它;稍远是管弦——迷幻音乐家最钟爱的是长笛和弦乐这两种音色,它们经常带来如真似幻的感觉;再远是印度民间乐器——如锡塔琴13,或如中国雷琴般能模仿人声的印度拉弦乐器;更远是吉它噪音、电风琴效果——从印度音乐贯穿全曲的和声性的嗡嗡声发展而来的、继承了欧洲电子乐实验成果的一种乐音。所谓远和近,不是指乐境上的远和近——虽然有时候它体现了这点——而是指这些音乐语言与民谣传统语言的亲缘关系。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爱默生、雷克和帕尔默》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田园牧歌,配上变了形的古典音乐和从印度音乐变来的效果,共同促成了一种时空广浩、神飞化外的意境。单从器乐看,它还改编了巴托克、雅纳切克这样的欧洲民族主义古典作曲家的作品。

 

注释:

12. E. L. P.,全称为Emerson, Lake Palmer,队名中三个词分别是三位队员的名字,艺术摇滚的代表乐队,也是古典摇滚首屈一指的乐队,曾将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改编为摇滚版。

13. 锡塔琴,Sitar,世界闻名的印度乐器。属长颈琉特琴,品可移动,有三至七弦,弦下另有十二根共鸣弦。拉维·香卡是20世纪世界知名度最高的锡塔琴演奏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60年代的流行音乐家,从来就都是一些民谣歌手,只是在世界化的大背景——比如最显著的——美国黑人布鲁斯的影响中,变得杂糅、斑驳、难以辨认。

在迷幻乃至后来的激进摇滚音乐中,东方民间音乐是第一个推动力——从印度—阿拉伯音乐循环的、绵延的、冥想色彩的和声结构中获得语汇,甚至从印度教、佛教和东方哲学中获取意念和灵感;但它很快就嫁接到英国人自己的传统——古典音乐上去了。

电子音乐和电声乐器又使这两个东西转化、变型,通过新实验迅速伸向未知的领域。最早用吉它模仿印度锡塔琴演奏的是乔治·哈里森(1943-2001),从1964年开始,他将这种音色带入“甲壳虫”的《我感觉很好》(I Feel Fine)、《挪威木屋》(Norwegian Wood)14《爱你》(Love You To)等一系列歌曲中;到《佩珀军士的孤心俱乐部乐队》,印度音乐的冥想和梦幻意境很多时候已变成电子噪音式的表现。

 “悒郁布鲁斯”乐队表现了与之近似的历程,其最鼎盛时期利用国家管弦乐团、东方民间乐器的演奏15;到后来,乐队自己的噪音吉它的发展,已能取代管弦音乐和印度、阿拉伯和声的作用;乐队成员专业音乐的出身,更使他们能自如地插入长笛、弦乐重奏等乐器,而这些东西,从根源上看原本就是和民谣非常亲近的同源音乐。

 

注释:

14. 挪威木屋,Norwegian Wood,常见译法为“挪威森林”,但看歌词原意,译“挪威木屋”似更准确,“挪威森林”是误译。

15. 参见其首张专辑《未来过去了》(Days of Future Passed,1967)。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悒郁布鲁斯”后来用乐队自己的乐器噪音,已能取代管弦乐与印度和声的作用。他们完全自立的唱片《给我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不是比《未来过去了》(与管弦乐队合作)更粗糙了,而是更好。其中噪音加民谣的表现完全是创造性的,效果也更强烈。但不幸是,此时他们逐渐淡出历史的焦点,虽匠心非凡,却不为大众所识。

 

像“悒郁布鲁斯”一样,60年代最著名的迷幻乐队和激进摇滚乐队,大都坚持了这种民谣式的歌唱,同时承受着印度音乐的启发,从古典音乐中汲取营养。

超越凡尘、如同仙乐的早期“好极了”乐队,和优美开阔、古雅静穆的早期“普罗科·哈罗姆”(Procol Harum)16的音乐,都是用管弦化出东方意境的典型案例。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通过对古代名曲的改编,激进摇滚的一部分实际上成为继承英国民谣衣钵的重要方向之一。“普罗科·哈罗姆” 《栅栏的白色影子》是其中一首典型作品。民谣、巴赫、管风琴、超现实主义神神秘秘地混和在一起,成为60年代的标志曲目。这是他们的精选。过了60年代,哈罗姆便不再活跃,几乎只出精选。 

 

另外,“交通”、“杰斯鲁·塔尔”(Jethro Tull)17,则都喜欢使用长笛效果,前者用布鲁斯音乐交合,后者更专于传统的民谣,有时加入响亮而模糊的风琴音色。

E. L. P喜用电子琴模仿管弦乐,“冬青”爱好宽阔的人声和声与乐器回响。

在这个民谣深化、复杂化的过程中,除了英国民歌的曲式、口吻和腔调,我们从器乐上也可以找到不同乐队之间的共同之处——持续的背景嗡鸣,或回声般的音乐效果。从这里出发,仿佛长途汽车的起点站,待60年代的最后一个五年过去后,这些乐队便一个个走远了。

 

注释:

16. “普罗科·哈罗姆”,乐队名称来源不详,这样一个怪取名主要反映了该乐队在各个方面都力图标新立异的想法。他们最出名的代表作《栅栏的白色影子》(1967),采用了萦回缭绕的风琴伴奏,并以一部巴赫的合唱作品为模模糊糊的背景,主唱则采用修葺得干干净净的民谣嗓子,唱着超现实主义的歌词,尽现一种虚幻、神秘之美。

17. 杰斯鲁·塔尔,该乐团取名于播种机发明者的名字。

 

80年代出现了“送水男孩”(the Waterboys)、“世界党”(World Party)、“肥女唱歌”(Fat Lady Sings)、“霜冻”(Jack Frost)、“日晷”(Sundial)、“野牛汤姆”(Buffalo Tom)、“迪伦们”(the Dylans)等一批新艺人,他们都参与了一场名为“新迷幻”的运动。虽然这名字多少属于商业用语,但沉浮其间的乐队多多少少却都表现出扎根民谣的迹象。通过他们的音乐实践,民谣传统与60年代的英国迷幻连接起来。民谣在他们手中变得精致化、个人化了,并充满了后现代艺术的疏离、冷漠气质。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新迷幻”运动多多少少表现出扎根民谣的迹象。图为其中两支乐队“日晷”(上图)和“世界党”(下图)的代表作品。前者用到了电子技术,是一张民谣电子乐;后者是1993年一张名作。“世界党”的灵魂人物为英国威尔士人威灵格,他运用C. S. N. Y式的美妙和声,和不断向前滚动的电吉它来复,制造出温暖、真诚和轻松的忧郁感,整体的效果像披头士在90年代再生,体现出英国民谣的动人魅力。

 

而英国民谣,也在这种流行化的艺术中,成为反映英国民族生活的连绵不绝的河流。今天,那些仍基于传统方式的创作者们,如保罗·马克利斯(Paul Machlis)、马利·坎贝尔(Mairi Campbell)、戴夫·弗兰西斯(Dave Francis),基本上回到了斗室之中,音乐对他们不再是一种社区活动,甚至不再是一种音乐活动,而更多地成为通过电脑与合成器的制作,为现代生活提供轻松怡人的声音背景。但那种似曾相识的清新朴素的风格,仍然源自民谣。商业上把这些艺人统称为新世纪音乐(New Age)。

作为新世纪音乐的一部分,英国,或是爱尔兰、加拿大甚至美国的这类艺术家,都试图保存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歌谣,那些器乐曲,虽然变得更玲珑,却似乎仍在讲述着伊丽莎白时期的牧民生活:宁静乡村,广阔田野,庄严的教堂里传来了阵阵乐声。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被称为新世纪音乐的“新原音”或者“新古典”作曲家们,仍在讲述着伊丽莎白时期可爱的村庄、田野和牧民生活。民歌依然在延续着,化为了公共空间里不为人注意的宁静背景。这是英国新世纪音乐家保罗·马克利斯的一张作品,听吧,现在的英国民歌怎样在窃窃私语。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民谣流域》:英国民谣(4)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论及英国民歌的主体,更大的部分也许存在于社区音乐生活的民间,所谓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凯尔特民间音乐社群是也。本书文字局限于20世纪下半叶市场化、流行化、国际化的部分,即流行音乐中的民谣音乐;社区民间活动中活跃的分子均被摒除在外。一位苏格兰音乐编辑最近向我介绍了十几张苏格兰民歌唱片,尽是地方作品,其中人物居然我一个也不认识,汗颜。这是其中两张。一张是“坏脾气扫帚”(下图),由十位高地女人组成的苏格兰合唱团;另一张是克里斯汀·基德(上图),一个苏格兰民歌手所唱的传统苏格兰民歌。

 

注:本文关于比利·布拉格部分,大段援引了深圳作者Ned的论述。再次致谢!

 

    《民谣流域》,李皖 史文华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2008年1月第1次印刷,定价48元

阅读(279)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