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2008年起,豆瓣上陆续有过几个谈论海尔默·谢弗及其这张唱片的主题,其中最热闹的一个显示:3人听过,1人在听,2人想听。
全中国人民,感兴趣的就是这6人。这差不多可以作为这张唱片“鬼都不听”的证据。
海尔默·谢弗已经死了,自杀。这张唱片是他死后的一个纪念,观音唱片,2008年10月1日出版;中国人出的,纪念一个奥地利人。
不是太容易听懂,或者,压根就听不懂,必须承认。只有听过许多实验音乐,对前卫音乐的脉络略有道道的人,才能听出点儿门道。但即使听出来,要说出来,也还是难。
以我的观点,这是把噪音精心调制,并当音乐来演奏的一张专辑(音乐,演奏,这两个词要加上着重号!)。区别于同类噪音音乐,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在音乐的整体结构上,有一种近似古典乐的架构;第二,噪音像小提琴,杀鸡般,尖锐刺耳的,但方式像小提琴,音高、音色、旋律上,追求一种如演奏乐器般的乐境。当今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噪音实验音乐,都不是这个玩儿法,它们满足于采样噪音置于某种情境,或制造某种情境;而谢弗追求“演奏”,其方式是——将采样来的日常噪音当乐器,调变之,变成音高、音值、音色、旋律俱全的“噪音乐曲”。
全碟67’27”,只有两支曲子。第一支,《深思》(Thought Provoking, 31′01”),噪音小提琴;第二支,《05年12月未发表作品》(Unreleased 12 05, 36′26”),电噪小提琴及其他,比较杂乱。
抄点资料,关于那些具体、表面、易于理解的层面——
海尔默·谢弗(Helmut Schafer), 奥地利人,现场声音艺术家,1984起使用模拟合成器创作电子音乐,后以笔记本电脑与实时 MIDI 控制器进行演出,音乐素材采样于日常生活片段,其对声音之掌握、控制细腻、精微、考究。2003年11月,谢弗曾来中国,参加“北京声纳”音乐节。当时,很多观众是第一次听噪音,但他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
他的朋友卡可夫斯基说:他的音乐和噪音,永远是百分百的情感。与他并不认识的我说:他的噪音,是精美的噪音。
2007年4月,海尔默·谢弗在家中自缢身亡——死于彻底的穷困,在富裕的奥地利。
卡可夫斯基在接受颜峻采访的时候,多次怒斥腐败的当代艺术, 说:“那些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舔策展人的屁股,不愿意妥协的艺术家(像海尔默),生活通常是非常艰难的。”
“因此,他的死是某种宣言——他对腐烂,对开拓事业,对自吹自擂说不。”
“问题在于语词无处不在,我们则越来越擅于用它们掩盖事实。声音也有同样的用途,能够在混沌中触发温情。但我们都应该时常触发一些严苛、清晰、强烈、直接的东西,释放愤怒,直面生存之本真。噪音可以被看作进入事物背面的工具,它是一种治疗手段,令我们在面对生命中不那么美好的一面时不至于丧失信心。把它视作某种特殊能量的源头,它会让你看清世界、逆流而上。”这是海尔默·谢弗自己说的话,说的是他为什么制造噪音艺术以及“把噪音作为一种语言”的理解。原文是英语,李如一将之翻译成了汉文。
最后强调一句,这张唱片真不是给所有人听的,而是那些吃饱了撑得没事儿干,已经腻歪了世界上的食物和音乐的神经病才会中意的玩意儿。
伏惟尚飨。阿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