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墩鼓(DARBUKA
座墩鼓,亦称高脚杯鼓(goblet drum),是一个大家族。这类鼓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形状宛若高脚杯。它还有一个更喜闻乐见的名称——金杯鼓。金杯鼓的中文译名来自DJUMBE(DJUMBE有一个更易拼读的写法:JENBE)。我不清楚是谁给了这个译名。反正你问一些中国乐手,他们在拍打的鼓叫什么名字,他们均答曰:金杯鼓。
这只座墩鼓,从工艺上看,古埃及的印迹比较重。埃及虽然流行阿拉伯文化,其根本来源却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个方向为阿拉伯,另一个方向为古埃及,这尤其在图案的风格上区别出来——这只鼓的图案,若以阿拉伯文化看,是有一点点犯忌的。
这只座墩鼓很大个,鼓面直径30厘米,高60厘米,其高低正适合于一名鼓手的坐姿。演奏时,把细小的一端置于地面,乐手用两腿夹住,然后击奏。它的音色,怎么说呢,这是很难形容的,有机会还是听听好了。
勉力以文字不自量力形容之:
首先,它是木制的。看客要说了:废话,我也看得见它是木制的,这还用得着你说吗?看客有所不知,有些近在眼前的事实,反而容易忽略,类似这种鼓还有钢制的、铝制的、泥制的,所以首先得把它是木制的这一点看清楚。木制的就有木头的质地,一个像木桶般的共鸣声。
第二,它的鼓面是山羊皮制的,记住,生皮,非皮革。也有一些较少见的金杯鼓面,是用斑马、羚羊、鹿或小牛的皮做的。非洲的动物自然生存条件比较恶劣,其毛皮质地与欧洲动物不同,欧洲的软、柔,而非洲的粗犷强硬。
第三,鼓侧从上到下拉的那些鼓绳,用来绷紧鼓面和鼓圈。
第四,它用两只手演奏,手指、手掌、手掌根儿肉厚部;不用拳,更不能操家伙。
第五,它很古老,有一种说法是,它的存在历史已经有数千年。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几个字说到它的声音。看客要说了,您这不是哄人嘛!到底是什么样的声音,说啊!
唉,好,说吧。声音这东西,不说倒还不哄人,说了真是哄人。您既然要听,那就哄下去——
这种鼓主要发出三种声音,这是老外总结的,不是我的发明,即低音,乐音,拍击。越靠近鼓面中心,声音越低,反之,则声调越高。相比较于那些用槌的鼓,这种鼓的演奏手法是轻盈细腻的。低音音量不大,但很深;拍击声高而干;而乐音,是圆润而饱满的,听起来像是有旋律的,而不只是单音的嘣嘣声。
记住第一条,咱已经说了,木桶。但是注意,虽然是木桶般的共鸣,声音却很清脆,给人一种很灵动的感觉。因为是圆桶状且有一个伸展的颈,它发生了声学上称之为“霍尔姆霍茨共振”的那种共鸣效果。
这只鼓虽然来自埃及,但它的同宗们则遍及北非、西非、中非、西亚,后来是欧洲、美洲,现在到了全世界。中国也有乐手擅长它,如“山人”乐队的欧建云,金杯鼓就打得呱呱叫。此鼓最早走出故乡,应缘于法国人,因为在北非殖民而与之发生了关系。
据马里的巴马纳人(Bamana)解释,“金杯”(DJUMBE)这个词的原意是“所有人和平地聚在一起”,它被认为是这鼓名的来历。
列在下面的这些乐器图,都是我拍的,是以后要介绍的。因图片太多,不可能一下子展出。想发愿识遍世界乐器,注定是一次长征——这次展示的,占以后博客要介绍的乐器,二十分之一?三十分之一?我也算不清。说不定我没本事从头到尾说叨完。等着吧。

羚羊皮大鼓(CHAMMY

摩擦鼓(FRICTION

摩擦鼓(FRICTION

非洲图腾鼓(AFRICAN

阿拉伯鼓(ARABIAN

阿拉伯鼓(ARABIAN

母子鼓(TWO-ATTACHED

铃鼓(RIQQ,埃及)

说话鼓(TALKING

沙蛋(HAND

椰壳沙球(COCONUT-SHELL

竹筒摇响器(RATTLE,非洲)

阿拉伯双簧竖笛(ARAB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