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西德尼·谢尔顿《天使的愤怒》是我读到的第一本美国畅销书,之前吸引青少年的读物,若非《说唐》、《岳飞传》,必是那些科幻小说。1982年,我上高一。不只是我,整个中国的眼界,也才刚刚打开。
我至今还记得女主角的名字,詹妮弗,一个漂亮的女律师,在法庭现场呼风唤雨,言辞犀利,雄辩滔滔,出奇不意拿出物证人证情理——最重要的是情理,没有情理,那物证人证变不成一把刀——斩获众人的心,插入对手的心。我生平第一次,觉得精彩的辩论跟武侠小说一样好看。
《造雨人》(1997),是部经典电影,我明白它是部经典电影,在碟店的货架上,屡屡翻新,我屡屡把它拿起又放下。看起来,它不是我喜欢的——律师界的新手,向保险公司索赔云云。在超过十次拿起又放下后,昨天,突然看到导演一栏那一行小字:Francis
回家打开碟机,渐入佳境,它让我重新体验到看詹妮弗的那些日子。论到庭辩之峰回路转、末路途穷、柳暗花明、高潮叠起的法律片,与之媲美的只有《费城故事》。
正义是如此明显。但正义需要法官、陪审团裁决。它不是那么明显。
但人心之中的正义,毋须证明,否则法律不过是高级的儿戏。需要证明的是事实,是关于事实的真相。关于后者,别无他法,每个人都只有接受第二手材料。二手材料如何证明?展示它、攻击它,保卫它,在攻与守之间,看那最后剩下来的。
终究,人心可敬;律法可畏;正义是值得追求的。
《造雨人》,英文原名“The
哦,文章题目——“不羡慕鲨鱼,不做下一条鲨鱼”,看了电影就明白了。此话事关律师生态圈的现状描述,更事关一种人生态度,电影看完,它是那最后剩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