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傅聪武汉演奏会印象

(2011-01-13 08:55:26)
标签:

杂谈

听傅聪武汉演奏会印象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赴傅聪钢琴独奏音乐会之前,在家听他的CD——肖邦21首小夜曲。儿子12岁,钢琴8级,有6年学琴史,他的印象是:傅聪的钢琴,弹得跟《钢琴日记》[注:《钢琴日记》,全称为《我的钢琴日记》,NAXOS出版的给儿童听的一张钢琴普及曲集,由耶诺·杨多(Jen? Jandó).伊迪尔·比瑞特(Idil Biret)、彼得·纳吉(Peter Nagy)、巴拉兹·佐科莱伊(Balázs  Szokolay)、殷承宗等演奏,曲风轻柔简易]差不多。后来在音乐会上,小儿又说,真的很催眠呵。

小儿无知,但所谈印象是诚实、贴切的。我听傅聪的感受,与此殊异,但那感受所触得的音乐,在表面上与这种印象完全一致。

傅聪还是有多处让我惊讶。第一让我惊讶的,是他从头弹到尾,没让我感到有一处炫技——即使在那些有“彩”的地方,也不太让人感到技术的存在。没让人感到技术好,只让人听到音乐,这很了不起。

与第一点相关,但实际上分属不同的方面,就是傅聪弹得很谦虚,不张扬,基本无炫耀之心。

傅聪第二让我惊讶的,是他弹奏出来的音乐层次,居然这么多。在非常幽暗、演奏已经非常轻的地方,依然有非常多的层次、非常多的色调、非常清晰而微妙的对比,这方面他的控制能力惊人,心细如丝得惊人。他对声音轻重处理的层级之多,远远超过我听过的任一位钢琴家。用色彩打个比方,一般钢琴家有黑和灰,黑和灰的对面有白,傅聪却可能有十几种黑和灰,十几种白。他有浅黑、深黑、漆黑,有浅灰、深灰、浓灰,还有奇妙的浅白、深白、纯白。这在他弹海顿钢琴奏鸣曲的慢板部分时,极突出地表现出来。

傅聪第三让我惊讶的,是他解决钢琴固有之矛盾的手段之高妙。钢琴是一种击弦乐器,但从傅聪手指下流出的声音,已经最大地摆脱了打击音色。他的音乐水乳交融的程度很高,非常好的分句的技术、触键的技术、踏板的技术,及其这三者之间细腻而完美的配合,使句子之间、音与音之间有一种极好的粘、连之效(不是音粒不清晰之粘),这使他的整首曲子有一种气息流转、气息贯通、气息连绵不绝的效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傅聪的琴声都像是摸出来的,而不像是键、锤与琴弦敲击“砸”出来的。这使你感觉整架钢琴好像在自然地呼吸。

于是,我听到了从没听到过的海顿和肖邦,与其说他们是海顿和肖邦,毋宁说它们更像是傅聪自己。但傅聪确实不是以一种人为强加的方式实现的,不是对作者的强取霸占,而是以东方的、谦和的、毫不突出个性的方式,达到了属于傅聪自己的目的。

听傅聪还让我想到,技术和技法在微妙的层面上,可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技术是一种高难度的能力,那么傅聪只能算是一个技术能力很低的钢琴家。他几乎没弹过巴赫,贝多芬也仅弹过协奏曲,难度和体力都需要超人秉赋的老贝的奏鸣曲,傅聪从未染指过,可能与这种技术低有关。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技法很高的大师。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他做得精彩,也做得极致。

演奏会的第二天,傅聪举行了一个小型对话会,对话者为三镇音乐界、艺术界的知名人士。这个对话会,谈做人、谈生活多,谈艺术少,并且,这还是一个不太平等的对话会。对话者在精神上全都是跪着的,因而把他们的大师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抬到了虚无飘渺的天上。而与人对话的傅聪,和弹钢琴的傅聪,完全变成两个人。面对艺术那么谦虚的一个人,面对人时,却居然如此地闭塞、自负和不懂得倾听。

诚如傅聪所言,所有的艺术在根子上是相通的,在最顶端也是相通的,就像一棵大树。傅聪的谈话,基本上全部在谈根和梢的部分,中间的几乎不提及。而中间才是钢琴的主体,是钢琴艺术所在。从终极意义来看,一个钢琴家能达到的境界,钢琴家通过钢琴能达到的对此生的理解,它的最大来源和最终阐释,是根和梢。但如果不涉及钢琴艺术本身,获益不会多,也不会让听众正确地、深入地理解钢琴。所以这个谈话会,基本上是谈飞了。

2005年5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