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0月27日接受凤凰网专访,故有此文。
1、对王菲的这次复出巡演有何期待?会去看她的演唱会吗?
不会刻意去。如果很就便,愿意去看看。
演唱会的主角不只是歌手,观众也是。一场好的演唱会,应该能给人在唱片里得不到的信息。在最好的情况下,演唱会应该是一个文化事件。不是歌手给予,而是歌手和观众共同合谋了一件“大事”。亲临意味着见证,意味着遭遇传奇。在那里你能看到时代的面目,感受某种气场,体验某种精神,也创造某种精神。一旦经历了,你会掌握一段历史,有一个你自己的版本,不会同意任何在大众中通行的版本。这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和体验。
今天,这样的可能已经远离了我们。在这个娱乐时代,演唱会顶多就是城市盛事,一件不坏的消遣,一次赏心悦目的娱乐盛举。王菲的演唱会,即属此例,当然,第一流的。
比起其他演唱会,王菲的巡演让我有所期待。它能带来的唱片里得不到的信息是——王菲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我对她有很多猜测,我想验证一下这些猜测对不对。在唱片里、MV里或者演唱会录影带里,一切都经过了筛选和加工。演唱会不同,它虽然也是精心布局的,但歌手全程在你眼前,你能感受细微和微妙的东西。
我对王菲这个人好奇。她是值得琢磨的。许多其他歌手,听听歌就好,对她是个什么人,不太有兴趣。而王菲让我有兴趣,并且我拿不定、猜不透。抽象一点说,她具有人格魅力,我愿意了解她。
2、多年不唱,王菲能否再有当年之勇?
我相信,她会和以前一样好,甚至更好。从她近年唱《幽兰操》和《心经》的表现看,她的境界有了一个飞升,是某种化境。她已经消化了技巧,不太用技巧,进入如同“无剑胜有剑”的妙境。在我们眼前出现的很可能不是那个“名伶王菲”,而会有其他东西。
3、如何看待这次演唱会一票难求?你认为它是一出音乐行为,还是一次“抢钱行动”?
如何看待这次演唱会一票难求?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没法回答。我不是卖票的,不能瞎喳喳、乱猜测。这是音乐行为还是“抢钱行动”?应该说,两者都是,只是这个问题提的有些刻薄:)。对歌手来说,唱歌是她谋生的手段,用演唱会来换取报酬是很本分的工作,是最正常的途径。由于她的职业,这是音乐行为;由于她能从中获利,这是“抢钱行动”;由于市场是你情我愿的消费,没人强迫你,所以这不是抢钱,是赚钱。
王菲是个热爱音乐的人。这么久没发片没演出,我更感到这是一桩久违的音乐盛事,对她对我都是。静心感受音乐才是正经事,如同读一本好小说,你不会在读的时候老想着作者是在“抢”你的钱。
4、王菲为什么独一无二?你认为是什么造就了王菲,时代机遇和个人特质,各占多少比重?
王菲的独一无二,是因为那些独一无二的音乐。她很幸运,因缘际会地在2000年前后集结了京港台三地的音乐精英力量,展示了当时华人流行音乐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高艺术成就。这是就歌手王菲而言的。如果分析这个人,那么,她的独一无二,我认为来源于她的坚持和融入——她是内地60后的造化,在90年代光怪陆离的时代变局中开了花结了果。
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产物,王菲也是。在成就王菲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看的是全过程(1969~
王菲很本色地面对自己,不放弃,自信,大方;同时又有一种配合、合作、融入的品质。结果她进入了音乐工业,又与音乐工作形成对话、互动的关系。这进一步形成了个人与娱乐业、个人与唱片公司、个人与时代的良性合谋,形成了耐人寻味的“王菲制造”,即我们在大众传媒上看到的那个传媒制造物王菲、公共形象王菲。
5、王菲是否有被大众和媒体神化、传奇化的嫌疑?你是否接触过真实的王菲?
这是肯定的。大众传媒的特点是“二手”,然后在“二手”的基础上模糊的、臆想的东西被虚假地放大,无限地放大。“二手”的特点是间接性、片断化、不理解或者片面理解。
对传媒制造物和公共形象,我们没有第一手的体验。记者好像有,其实也虚浮着,他是突然被空投到那个空间、那个人面前:那个空间是个舞台,具有虚幻、做戏的本质,而那个人他根本不了解,没在一起生活过,塑造她的历史情境他更是无从经验、无从想象;所以他传递出假信息。而受众的处境还要惨,他们连那个“舞台空间”里的“面见”都没有,完全是靠着一厢情愿的假想,把零碎失真信息拼合起来,塑造出她心目中的偶像形象。
我没有接触过王菲,但我们是同一代人。可以说,一直到18岁成年这个阶段,我们的经历都是相似的。甚至可以说,我的生活里就有许多王菲,那些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生活,七八十年代的学校生活和内地城市生活,大家都是一样的。我差不多能想象她的小时候,明白在她成长过程中最早的那些塑型的力量。
6、王菲身上有很多两面性的东西,比如音乐,虽然模仿欧美,却走在华语的前列,虽然号称另类,却有从未真正脱离主流趣味;比如经历,北京和香港这两个几乎截然相反的都市都为她留下深刻烙印;比如性格,时而感觉很高傲冷艳(如对媒体与公众的若即若离),时而感觉很亲切甚至诙谐(如微博);比如生活,似乎高深莫测神乎其神,其实又经常逛街打麻将充满烟火气。
你觉得哪一个才是真实的王菲?如何看待这种“两面性”?两个王菲的落差,是否更多出于媒体和大众的过度解读,或者误读?
哈哈,真实的王菲就是王菲那个人啊,我们知道的这些,只是她暴露在公共场合的一个个片断影象。真实的王菲我不知道,我也在猜测。但我觉得跟我自己,跟我的同学,跟我这一代,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就是60年代出生的、在城市里长大的、后来又见过许多世面的一个内地女子。所以她的微博,她的逛街、她的打麻将、她当年在北京胡同倒便盆,都是自然而然、完全在意料之中。王菲在做这些表现时,我不需要想象,她就是我很熟悉的一个人,我的那些同学、朋友,都是这个样子,甚至会说出跟她一样的话,开差不多一样的玩笑。
我猜测的真实王菲,有这样一些个性:
——她很有主见,个性独立。不会激烈否定你,更不会明火执杖与你对打,但决不轻易放弃自己,坚决不同意泯灭自我。她的方式,有点阳奉阴违,通常是默默体会,在心里咀嚼回味,坚守的力量隐忍长久。
——她有冷静、旁观、游离于外的秉性。在陌生场合,寡言少语,对人对事冷淡,显得不很投入。内心的心理可能是:不明白决不装明白,事不关己决不瞎掺和。
——她为人本分,做事踏实可靠,可以托付,可以合作。总体上温和友善,愿意配合,有参与、融入的品质。
——她聪明而敏感,但这两样东西都藏得很深,外表反倒木讷迟钝,或者说,没表情。她的心很深,一件事会在心里搁置到通透,所以她做出来的事,会简约而准确,好像毫不废话的干脆,又好像冷傲。但是,做的基本对,有分寸,过后想想也得体,因为这事她仔细想过,等到做出来的时候已经是自然。她是内向、内秀和闷骚型的。
——她随性不刻意,在人看来就是一副平淡的样子,在她自己看来,也没什么不妥,也不觉得应该改变;不客套,更不会牵就、放低、套近乎、讨好你。
——她外表不冷不热,但内心里,对自己喜好的东西一往情深。这表现为持久的兴趣和学习精神。好像很随意,好像很随缘,好像没刻意,但由于好奇心和良好的领悟能力,风景不断变化,进境渐行渐深。
——因为上面这一条,她有一定的自闭性,感受自己,自成系统,自信,自以为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和体悟走。在人是意外,在自己完全是自然。
——当然,她还完美,她是个完美主义者,会为了更高的进境不断地自我磨炼,这是一个艺人从老天那里获得的最好的馈赠。
——她有严肃的人生观,对人生和艺术,不以游戏态度面对;会认真,会追问,有探寻;意义世界、深度世界而不是娱乐世界,对她更有吸引力。但这个严肃也不是那么紧张,她的玩心也很重,游戏、自嘲,是她不面对自己、而面对自己与外界关系时的常用面目。
——她的人生一直困惑,价值观长久晦暗不明。林夕说《浮躁》时期的王菲“不太清楚自己,又想搞明白自己”,其实最深处的王菲一直如此。她是在混乱迷惑里长大的,迄今也没完全摆脱混乱迷惑。但达到了平和、宁静的状态。
这些个性,放进香港娱乐圈,放进音乐工业里,就形成了你说的这些现象:音乐虽然模仿欧美,却走在华语的前列,虽然号称另类,却有从未真正脱离主流趣味;性格时而感觉很高傲冷艳,时而感觉很亲切甚至诙谐;生活似乎高深莫测神乎其神,其实又经常充满烟火气。
王菲的“两面性”,两个王菲,都是假象。娱乐事业要造的就是假象。媒体和大众就是干这个的。从来也没谁提出“那个真实的王菲是什么”,真要提出来,这问题也不是传媒业能回答的。
对此,我觉得需要反省。必须反省大众传媒,反省大众传媒的虚假本质,反省我们现代生活的状态及其意义。在价值判断中,真假优先于其他,不管是何种价值判断,假的就是要否定的。我们的生活是假的,在许多方面都是假的,而我们乐意、不知不觉、兴高采烈生活在这个假象里。
7、“王菲”二字已经是一种生产力,无论唱片公司、演出公司、歌迷还是媒体,都从中受益。王菲的成功,除了个人天赋以外,离不开公司对她的成功营销,包括受众的成功定位,包括独特的性格营销,你怎么评价王菲的“独特营销之道”?有哪些地方是内地艺人所不能企及的?
王菲的“独特营销之道”是个特例,她不是按工业标准制造出来的。在制造过程中她很糊涂,唱片公司也不是很清醒。
它是这么一个过程:歌手不放弃自我的个性,加上她的合作品质,放进一个要塑造她的力量中;在这个不放弃又合作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音乐制造状态。这状态持续一段较长的模糊期后,最终有点明白,双方都予以接受并肯定。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歌手要有个性,而唱片公司必须尊重这种个性。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要有料,都要强大,都要自信,最终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强强碰撞、强强联合,是制造者和被制造者各自优势和个性的相互学习和融入;音乐的异质或者说独特性,只有这样才会出来。
围绕着王菲的受众定位、性格营销,实际上具有意外性,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一开始就设计好的东西,往往特别愚蠢,即使侥幸流行了,过后看也没有生命力,昙花一现。
8、王菲无论在音乐和生活上,都最终回归北京。是否可以这样说,不管王菲怎样被涂抹,被传奇,她的精神气质永远都属于北京这座城市?
北京是她的故乡,有她真正感觉舒服的一帮人,有她真正了解的人和真正了解她的人,这是共同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造就的,是“童子功”,没有可替代物。在外游历再久,骨子里的东西不会变很多;上面枝繁叶茂,根还在泥土里,甚至这正说明,这根扎得深。显然,北京也是王菲心灵的故乡。
9、从音乐上评价,自王菲出道开始,带给流行乐坛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她退出之后,又给整个乐坛留下了什么?
她刷新了华语流行音乐的口味,带来了全新的唱腔,提升了大众的音乐品位。与她的合作者一道,王菲孕育并完善了一种新的时代风格。自王菲之后,有差不多10年的时间(1994-2003),华语女性流行歌曲的面貌为之一变。
王菲留下了若干经典唱片,不必特别挑出哪张来,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每一张都值得回味,都是精品。
至于那些话题,那些个王菲的大众虚拟形象,“浮云,都是浮云”,时间过去越久,越会变得淡薄和不重要。
10、王菲令人“无限怀念”的背后,是不是也折射了音乐产业的倒退?未来的王菲,面对音乐环境的变化,是否还能创造出音乐经典?
我不知道王菲是否令人“无限怀念”。但是自王菲之后,华语女性流行歌曲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肤浅。音乐一味地娱乐。女唱将几乎绝迹。“只有流行,没有音乐。”
也不全是音乐产业的倒退,只能说音乐的气象变了;而音乐气象的变化,是时代气象变化的结果。
王菲还能创造出音乐经典吗?我的回答是能,但不会有什么社会反响。作为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那种经典,王菲不会再有。
在我们这个巨变的年代里,时间窗口只有一次,每个弄潮者都是没有第二幕的。
12、王菲作为流行偶像的特例,带给整个流行乐坛工业发展最大的启示是什么?除去王菲为唱片行业作出的贡献,其偶像的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发展,包括根据由个人而带动的时尚趋势,粉丝力量等,即使在隐退后也丝毫没有消失。
——相比王菲之前的偶像歌手,她对产业推动的贡献不同在哪里?
(这个问题不答了吧?也能答,但没意思——有些话前面零星说过,有些话会把主题岔出去。)
13、从文化上评价,你认为在两岸三地华人流行的坐标里,王菲究竟代表了怎样一个符号?
王菲是那种“时代偶像”。所谓时代偶像,就是超出了音乐范畴,而具有普遍流行意义的时尚符号。
这是她所占据的最独特的一个坐标。
比如在美国流行文化里,最大的“时代偶像”是猫王;在中国,王菲之前最大的“时代偶像”是邓丽君。
同作为“时代偶像”,王菲比猫王、邓丽君要小一号,她的“时代偶像”身份,算勉勉强强可以成立。
这个“时代偶像”、或者说这个符号的内涵是:
一、她是这个时期(1994-2003)流行音乐最大的明星,在她身上汇聚了华语流行音乐的时代风云人物,共同反映出世纪之交两岸三地的精华成果,包括摇滚乐和电子乐的成果,并以大众流行音乐的形式、“时代偶像”的征服力,向大众做了最广泛最有力的普及。这是只有“时代偶像”才能做到的;更原创、更严肃的音乐门派、创作者,可能在音乐上、精神上、艺术上更突出,却无法承担这个角色。
二、她是20世纪末叶音乐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最大的代表,以敏锐的感知力,将当代西方音乐的前沿成就融入到在地创作,引领潮流,创新时尚,在此之中却不失个人自己的生命感受和华人自己的文化脉络。
三、她是20世纪下半叶巨变中国动荡一代的一个最通俗的样本,展现为世纪之交的时尚样式。她的歌曲可以当作时尚流行物观赏,也还可以当作一枚生命的果实品读、体会。迄今为止,这些歌曲的内涵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阐释,随着王菲这个真实人格的继续演进,这些歌曲的内涵也还在进一步生长。
2010年10月27日星期三
关于王菲,我以前的评论:
http://liwan-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6982175201062812716239
http://liwan-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6982175201002585136126
http://liwan-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6982175201061412327889
http://liwan-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6982175201052821028146
http://liwan-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6982175201019026187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