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想批评罗大佑

(2010-09-20 07:37:33)
标签:

杂谈

关于罗大佑的“复出”,一直尾随着批评、嘲弄和谩骂的声浪,像汽车驶过旱季公路所扬起的灰尘,遮没了著名的大佑牌汽车,也遮没了著名的新世纪Internet大道。我不敢称罗大佑为复出,因为罗大佑一直健在着,还持续不断在创作;并且让我心怀敬意的,是他的音乐还在发展,依然有着我们无法预知的可能性——像他在《恋曲2000》所表现的那样。有些人,因为自身味觉的丧失,硬说《恋曲1980》、《恋曲1990》到《恋曲2000》,是一蟹不如一蟹。对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饿他们n天,让他们在日夜饕餮的信息大餐中得了胃病和肠炎的消化道放大假,之后或许可以开窍一点,识一点滋味儿。

我曾写过一篇《罗大佑是一种什么病》,那篇文章试图说明:罗大佑和追逐罗大佑的人,他们身上所可能有的共同症状。这症状有一个名称,叫“生于60年代”。后来,症状发展了,生于70年代也是。再后来,我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海峡对岸黄志伟的《五年级的艳阳天》。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台湾人,居然对那篇“出生于60年代”的《这么早就回忆了》产生了共鸣。黄志伟的文章说明,台湾和大陆,虽然相隔海峡,制度不同社会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却有着心路历程近似的一代人,在大陆称为“60年代生人”,在台湾则称之为“五年级学生”。

Mimiko,也是台湾人,这样区划台湾这一代人的范围,他说:五年级学生,也就是1960年代的范围,不能硬梆梆地僵化在1960-1969出生的一代人,还可能更涵盖四年级的后半段(1955-1959出生)和六年级的前半段(1970-1975出生)。

所以,罗大佑的流行以及一场场“复出”演唱会,下面实潜涌着历史的流向。他用音乐记录了70年代、80年代直至90年代的图景——社会的和情感的,尤其是——情感。正因为海峡两岸经历的相似性,一样从6、70年代的封闭、禁锢、政治体统,走向80年代的开放、改革、经济起飞,然后是信息的洪流、旧格局的溃散和网路E世代的后现代狂欢,所以罗大佑才成为了一种现象,能够裹挟他并不隶属的大陆一群,也成为大陆“60年代生人”心路历程的一个符码。

2000年,罗大佑演唱会及其罗大佑现象,表现的是一种狂热的追怀;2003年,同样的演唱会及其现象,已经演化为兴致盎然的讥笑、谩骂和唾沫四溅。黄志伟们可能还在疑惑着,为什么罗大佑和崔健失去了对社会的整体批判力量;新世代的孩子们,却已经进化到连真实生活都不顾了,社会这场大戏,已经演化为席卷媒体和网络的其大无比的马戏场,每一个上场者都会引来轰笑,引来声势浩大的唾沫星子流星雨;而每一个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引来漫天胡地的轰堂大笑。哈哈,只是好玩儿,只是好玩儿而已。

我也喜欢好玩儿,但我不喜欢不分场合的好玩儿。现在,罗大佑身后的烟尘,已经不再是60年代的阑尾和盲肠炎,而是80年代的轰笑和迪斯尼乐园。60年代人得了奇怪的怀旧型失忆症,记忆频频光顾无比清晰但与这个生命体已没有太大关系,罗大佑的情结,只是一截阑尾,比阑尾稍好一点点,就是它还可以在没事的时候把玩把玩,带来一点知觉,因为有知觉而让自己觉得并不是堕落得没救。80年代人健康又活泼,不只是80年代人,是各个年代的人,汇集到21世纪零年代,他们一起涌进了21世纪沃特·迪斯尼叔叔的马戏场,场上气氛真是热闹极了,现在,一个叫罗大佑的卡通人物又登场了。哈哈,演出开始啦!

在这样一个场合,我不想批评罗大佑,只想告诉你一些简单事实——它们全被沸腾的声浪蒸发得快看不见了:

一、 罗大佑并没有“复出”,当然也从未“退出”。这些可笑的词语和把戏都是谁制造出来的?一个音乐家怎么可能退出,又怎么个样子复出?

二、 罗大佑也没有退化。他在写新专辑,一直到1994这一年,他的新专辑一张比一张更过瘾。如果只让我保留一张罗大佑作品,我愿意保留的可不是什么《之乎者也》,而是这一张——《恋曲2000》。

三、 罗大佑可不是在作秀,作秀的是那些大骂罗大佑在作秀的人。作为一个严肃认真的艺人(当然也不乏商业头脑),罗大佑的音乐会值得一听。

四、 秀场是秀场,娱乐是娱乐,玩笑归玩笑,正题归正题。让开闹的开闹,让心灵的归心。我们需要马戏场,以轻轻松松地娱乐和生活;我们也需要严肃分辨是非的人间讲堂。不分场合插科打诨的人,扮演的是小丑。对不起,正式讨论时请你们出去。

2003年5月13日于天门墩

注释:

1、《恋曲1980》、《恋曲1990》、《恋曲2000》,罗大佑歌曲,分别发表于1982、1989、1994年。

 2、《罗大佑是一种什么病》,写于2000年9月11日,发表于《南方周末》。

 3、《这么早就回忆了》,写于1996年11月30日,发表于《读书》杂志。

本文纸媒版本载《五年顺流而下》,南京大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在唱歌之上
后一篇:随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