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夷贝,对的,就是那个唱《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的文艺女青年。
大龄文艺女青年,拿捏着嫁不出去。朋友们该不是省油的灯吧,一个个老问:你什么时候嫁呀?
嫁谁呢?——嫁有钱人?有钱人不喜欢女文青。嫁男文青?男文青倒是有点靠谱,“可是搞艺术的男青年/有一部分只爱他的艺术/还有极少部分搞艺术的男青年/搞艺术是为了搞姑娘/搞姑娘又不只搞她一个/嫁给他干什么呢/搞姑娘又不只搞她一个/奶奶奶奶奶奶的”。
这样的语言,擦着粗口的边,被一个姑娘脆生生地唱出来,不让人听见是不可能的。去年某日,视频挂到网络上,这歌红了。
本来,这歌也就是网络泡沫。网络上的语言,3秒钟必须得刺激,但刺激过了也就过了。3分钟热度,小聪明必需,噱头必有,笑弹威力十足。有什么价值?天晓得。
今年夏天,这文艺女青年推出专辑《过家家》。邵夷贝现在被称作“北大才女”,“独立民谣歌手”。她是新闻系毕业生,放着新闻不做,迷唱歌。
这些歌,不让人听见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刚巧从歌手的身边经过,听到了那么一两嗓子,它准能一下子招住你。奥妙在哪儿呢?有点像《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那种调调:意思很直白,声音很清楚,一下子能听见、听清、听懂,所以,就听进去了。那声音像清水,唱的内容也像清水,可能没深度,但你能一下子透进去——可爱,清澈,干净,水中一切历历在目。
她描述自己这一代,也就是所谓“80后”——在教育中被驯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学历变成废纸,金钱成了信仰,成功被树成榜样,但是现实社会并没提供多少机会。于是,安居乐业变成这代人的奢望,全部的人生只为了它而疯狂。“你的平庸是为了什么而等待,年轻人?”邵夷贝问。在创作附记中,这样的话揭开了这代人的生存真相:“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被保护,被欺负,被限制,被耻笑。”(《谁偷走了你的时代》)
邵夷贝很善于清浅地说话,也许时代平庸,也许内容平淡,但是她的眼光,在不经意处会显示出冷静透彻的寒意。比如,作为三代同堂中被置于被动位置的最小一代,她这样看爷爷辈的教育——“正义就是
邵贝夷看成长这样看:“其实并不是你想要长大/成熟只是保护自己的方法”(《给娜娜的歌》)。她看到人的卑微和野心:“我们只是骄傲的小小蚂蚁/总幻想用触角控制时代的全局”(《Outro光影》)。她观察到当下的音乐困境:“功利性越来越不明显/艺术的圣殿不再是特权/因为不赚钱”,但是,“音乐有没有明天/我们有没有明天”(《独立音乐新纪元》)?这些看法,清醒而酷。
现在看,文艺女青年邵夷贝的才华,有点超过了独立民谣歌手邵夷贝的才华。作为歌手,邵夷贝最突出的才华就像是评剧演员,表现在咬字吐音上,有着出类拔萃的清脆透亮;但是其音乐缺乏张力,久之令人疲倦。这是民谣初学者的通病,粗浅的琴艺,低微的作曲技能,终不能支撑起歌曲的强力。
2010年8月25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