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次音乐奖公布之后,读者忍不住说三道四。我也是说三道四之人。对音乐奖的议论,一般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评审结果的批评。这种批评从音乐的角度去谈音乐,关注的是获奖者的够份与不够份。出于对优秀音乐的拳拳之心,有时禁不住就棒喝了或者感慨了——为获奖者的不堪,为未获奖者的抱憾。如果说音乐奖对乐迷是一种参照,那么这种批评就是对参照的一种校正。所以无论批评者所持立场如何,这种批评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多听不妨。另一种是对音乐奖本身的批评,比如,质疑评审公正性、炮轰评审标准、否定音乐奖的音乐性甚至合法性,总之,关注不在作品,而在评奖本身。这种批评,让人出庐山而看山,解放人的心灵,识建制之谬。但有时,这种议论往往会误入它极易陷进的一个陷阱,即以评奖的结果推测评奖的标准,又以推测出的评奖标准否定评奖的公正性,从而否定音乐奖本身。所以有必要提醒,欲持这种批评,必须对音乐奖的标准、程序、制度有所深入,否则只靠一二评审结果倒推评审的原则,不足论。
理想的音乐奖:提供标准的同时提供信息
理想的音乐奖需要两个条件。一、提供标准。二、提供信息。
所谓提供标准,就是完全从音乐出发去评音乐,不考虑销量,不考虑名气,不考虑地域平衡及其他。如果音乐是一座上升的山,那么音乐奖就该是衡量新高度的标尺,而获奖者就是标准、是标示——既标志出音乐的最新进展,也为它所在的音乐类型提供一个迄今为止最完美的范例。
而提供信息,指的是一个音乐奖在提供标准的要求下,应该努力追求信息量达到最大。也就是说,音乐奖的提名与获奖名单应给读者以新信息,以启发人们新的观察。江山代有才人出,新事物总是一层撂着一层。音乐奖要做到的,是将那最上的、刚刚破旧而出的最新一层揭给你看——在你还没有意识到时。表面上看,一个音乐奖的满足度,往往跟它信息的丰富性,即它所提供的新人、新作、新音乐的程度有关;往深里挖一层,这种丰富性,直接关联的是评审团宽广的视野与敏锐高超的识见。不仅提供“标准”,还尽量提供“新的标准”。这种新的标准,对听众而言就是信息,由此扩大我们的经典名单,扩大人们的感知、接触范围。
在回顾具有这种特质的音乐奖时,有时我们看到,它好像提供了一个时间刻度,这个刻度,与音乐发展史的里程参差吻合。
小众奖:最专业的音乐参照系
我理想的音乐奖,还应该是小众奖。我发现,那些由一小撮人提出的、给同样兴趣的一小撮人看的奖,往往是最有参考价值的评奖。这包括小乐种奖项、小众杂志评选、圈子化沙龙化运作的评奖等等。这种评奖兴趣只在一点,评奖者只对一种音乐有兴趣,评奖者全部是一类人,对这种音乐达到的认识程度尽乎毛发皆知。所以这类评奖对这类音乐绝对是一个好参照——属于这一领域的最新锐力量绝对不会被忽视,以旧充新或已经陈腐的货色绝对不会进入这一批铁杆乐迷的法眼。如果你恰好想尝试某一类音乐,那么这类音乐的小众奖单会非常有用,用它去按图索骥,会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评审的结构:警惕机器属性
由于思维的惰性,有时我们会默认——音乐奖的结果完全产生于该奖的设奖意图。这是一个多大的谎言!那种默认就好像音乐奖的评审者是某一个人,而评选过程好像某一个大脑依据某种理性决定出最后的结果。
任何评奖都是一种设计,设计完成后,评选结果依据设计程序产生,这个程序有理性成分,也有无法控制的非理性成分。它更像是一个机器。在运作的过程中,每一个评选者并不代表个人,而是以个人秉性传递某种机器属性;或者虽然以个人立场参与,但机器的设定最终歪曲甚或取消了个人意志。有时,评奖结果并不代表参与者观点,也不是参与者观点的总和或磨合,而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机器自己在运转了!
这个机器的关键是这么几个部件:一、评审标准;二、评审程序;三、评审团构成。研究这些东西,才会得出一个奖的结果之所以会如此的真正原因。还有,这三个方面,单独研究任一方都不能单独得出结论;因为任一方的缺陷,都可能构成对其他两方面的反动。只有综合三者,我们才能分析出某一个结果的真正成因。
在标准确定、程序完善后,评审团的构成将成为音乐奖成败的关键因素。不夸张地说,有什么样的评审团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评审结果。这个设计很复杂。理想的设计有几个基本要素:评审团要远离利益团体;评审团人员结构与评奖标准要有一致性;讨论要充分,结果产生过程要科学;计票要由权威的第三方主持,这第三方最好还能对各选票的严肃性、公正性进行识别和监控。
华语音乐奖
依我之见,目前的华语流行音乐奖,真正有音乐参考价值的首推台湾金曲奖和华语传媒音乐奖。这两个奖都是专业性的评奖,关注的是音乐而非其他。台湾金曲奖近年失于平庸,对新音乐动向把握乏力;即便如此,它仍会偶露敏锐之光,如今年对刘劭希的肯定即是。华语传媒奖在提供信息上比金曲奖要好,目前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对入围音乐讨论不够;二、评审团结构有问题;三、对受众考虑过多,不能尽行音乐之道。总体来看,这两个奖都是大众的。诉诸大众的态度,个中已暗含对音乐标准的篡改。很显然,不能以完全的音乐态度设奖,评奖就不会体现完全的音乐性。这是听众在参考这两个奖单时要警惕的。
2003年8月11日
本文纸媒版本载《五年顺流而下》,南京大学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