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艳芳:比烟花更落寞

(2010-05-24 07:38:34)
标签:

杂谈

人死之际,众人所作评价,大多作不得数。如果以此为据当了真,那么漫天遍地都将是妙绝天下之人。而偏偏这时候议论评价最多。2003年还剩最后一个日子,梅艳芳撒手尘寰不治西去,编辑小攀约我也写几句,于是写几句。

梅艳芳开始出唱片是在1982年,那时候我上高一,内地还比较闭塞,所以无缘得见。初识梅艳芳是在1985年,我踏入大学校门,正值梅艳芳大红大紫,也是谭张梅时代渐渐步入盛期之时。被梅迷普遍认为头号经典的《似水流年》,是我听到的第一张梅艳芳唱片,也是迄今为止印象最深刻的梅艳芳唱片。如果我说这20年中(1982-2002),梅艳芳20余张唱片中数这张为最好,大家大概会明白这种评价中可能包含的个人偏见。但我不得不这么说,我就是这么感觉的,尽量排除个人好恶,还是这么感觉。排第二的是1999年的《Larger Than Life》,再往下数是2002年《With》、1990年《封面女郎》、1987年《烈焰红唇》。如果梅迷之外或时尚过后还有谁听梅艳芳,听这5张大概够了。

梅艳芳有一个别致的嗓音——劲歌里见妖媚,沙哑中显落寞。这样低沉粗哑的女声,属老天意外所造,本来就少,能用到一定境界的更少。按老派的叫法,这声音该叫女中音,时人则称之中性歌喉。这20年来,唱到如梅艳芳这般显赫的中性歌喉,在台湾还有一个蔡琴。蔡琴古,歌如30年代,也确实传承和流淌着30年代;梅艳芳却是现代的,有外来的血统,和更多摩登都市味儿。在1985年《似水流年》中,梅艳芳将她中音里的落寞发挥到了极致:多首如逝水流年一幕幕闪回、浮现的曲,舒缓的、沉静的、“在浩瀚烟波里怀念往年”的唱,有那么一种“经历过的”的味道,但演唱者当时却只不过22岁。所以说梅艳芳的歌唱生涯中,《似水流年》是第一。在我的音乐版图上,梅艳芳最值得重视的就是这种暗香蚀骨、哀而幽怨、品味年华老去人生寂寞的中音,属于她的最美好的创造大都与这种落寞之音的发挥有关。唱《似水流年》时梅艳芳最年轻,却是最没有火气。后来再唱这类歌时,她歌声里的烟酒味儿越来越浓,浮尘越来越压不住。那张唱片以后,梅艳芳唱了很多红唇烈焰、华妆重彩、热情似火的快歌,并以快歌劲舞为其鼎盛期特色、为其鼎盛期路线,但她真正在音乐上让人回味的,几乎都是她的慢歌。比如最引人怀念的梅式歌曲,除了《似水流年》(喜多郎曲),还有第一次唱国语歌时温情款款的《亲密爱人》(小虫词曲),电影《英雄本色III》幕落响起、伴女主角于情人怀中渐渐冷却的《夕阳之歌》(Kohji Makaino曲),被弃孤魂凄决转身、在渺渺轻烟中惨然而逝的《胭脂扣》同名主题曲(黎小田曲),以及罗大佑那首《似是故人来》1。梅艳芳总是一再带来了尘世两隔、依依惜别之意,但是与蔡琴不同,梅艳芳的风尘味儿浓、人间烟火色重,更像一个浮华女子。一句现成影名套给梅艳芳用倒是很恰当:她比烟花落寞。

但梅艳芳并不是第一流的歌手,她的歌令人回味的不多,她的演唱缺少直接刻进你心里的力量。一句话,梅艳芳并不是那种许多年之后仍会被人时时提起并翻出来怀恋的声音。即使名声比她低很多的关淑怡和邝美云,在声音的魅力、音色的美感、作品的完美程度上亦有梅艳芳不及之处。她声音魅力上的不足多少是被掩盖了。梅艳芳选择快歌路线,也多少与此有关。

梅艳芳是个天生表演者、综合艺术家,她最好的唱歌场所是在演唱会上。80年代中后直至90年代,正是流行音乐声色化、视觉化、娱乐化、表演化最高歌猛进之年。所以梅艳芳走歌舞路线,属于与历史的风云际会。那是一些不适宜单独听、而最好与现场表演一起观赏的艺术。天生的舞者,华妆的艳人,声色艺光电气,一众热舞劲歌,铺开视觉盛宴。毫无疑问,舞台,只有在舞台,才是梅艳芳最魅力四射之处,甚至那些动人心旌的慢歌,也是配合着她凄美的影视形象才最撩人。显然,梅艳芳是个娱乐巨星,她的综合才艺才构成了歌曲的感染力,单独论声音,非上品。

    而最早见识到梅艳芳的芳容,是1987年,在一个录像片中。一首叫《似火探戈》(黎小田曲)的辣歌,梅艳芳著黑衣,做姿式,用半男人腔,唱“黑衣黑如黑寡妇”。“黑寡妇”的形象,是梅艳芳本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却从此深印脑海,再也没被其他形象抹去,像是那一刻窥见了她的真容、真魂。这真魂就是她不健康,命苦,身上没什么水质,倒像有什么病;同时她卖劲,肯做,因为太用力,又有点夸张、好笑。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一再蜕变出脱,出脱成一个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出脱成艺压一时的超级明星。美国《时代》周刊曾以“东方麦当娜”的比喻形容梅艳芳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自出道以来,梅艳芳确实极尽造型上千变万化之能事,肢体语言、舞台设计上也用尽机巧、花尽心思。“百变女郎”、“时尚制造者”,这是梅艳芳另一面的创造物。但是有两点值得指出,一是梅艳芳受麦当娜影响太深,多种形象历时而变,却均非创造,而是西方巨星东方影;二是梅艳芳对时代风尚的影响仅限于舞台,并未形成世人仿效的真正社会风尚。这是流行音乐全球化下东方艺人的普遍处境:在欧美以外、“时尚二类国家”,超级巨星往往不是风尚制造者,而是二手传播人;而他们二手传播的形象,在当地亦不具备风尚意义,只具时尚观赏价值,是一个风连世界的本地化的悦目舞台。

1999年的《Larger Than Life》直至2002年的《With》,这个我称为“梅艳芳一生中最漂亮的音乐转型”,依然是二手的,但是具备了更多的音乐上的意义。她与“人山人海”和黄耀明的合作,使她走进了时髦电子舞曲,并且,是时髦电子舞曲的华语最前沿。梅艳芳的劲歌,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这么富于音乐的雄辩,也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这么富于音乐的革新意义。而恰恰在此时,梅艳芳撒手尘寰而去,遗下一册堪称绝唱的《With》。从这张唱片,那个歌唱的梅艳芳并不是老了,故去了,而是新生了,艺术中之梅艳芳的情形,与那个肉体的梅艳芳情形恰恰相反。

2003年,梅艳芳永远地去了,艺术之梅艳芳却正开始一场新生,焕发出了朝阳之气。而艺术之梅艳芳,不正是梅艳芳这三人字所代表的全部涵义?所以这次离去,应是一场喜归。听听《With》,这里有阿梅、梅姐、以及今天的梅姑,一生曾拥有的最好的声音。

200411

本文纸媒版本载《五年顺流而下》,南京大学出版社

注释:《亲密爱人》,1991年,收录于同名专辑。《夕阳之歌》,1989年。《胭脂扣》,1987年。《似是故人来》,1990年电影《双镯》主题曲,收录于音乐工厂1991年《皇后大道东》合辑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