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人脆薄的美

(2010-05-14 09:36:03)
标签:

杂谈

现代人脆薄的美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早先曾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则文字,说台湾著名的的音乐制作人陈复明,一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遗憾:虽然他曾为宝岛台湾献出了郑智化、伍思凯等大牌歌星,更制造出苏芮《亲爱的小孩》这样充满轰动效应的专辑。然而,音乐人的直觉告诉他,这并不够代表一种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人的声音」。二年前,陈复明来内地掘金时,发现了被他视为瑰宝的年轻音乐人童孔。为了创造出一张能完整代表中国人声音的作品,两岸音乐人进行了整整二年的大制作。

    于是,今年十一月,我们听到了童孔的这张同名专辑。

    在台湾近年来的上千张新作中,这张专辑确实是出众的。太好听了!这样感叹的同时,却有一种失望慢慢地浮上来。

    我想说的是:美,有时候恰恰是一种歧途,一种网住了现代人翅膀的歧途。精美的散文,好听的音乐,都是一些多么脆薄的东西。

    童孔并非大才,但他有非常难得的土地的气息。一个民族的语言,天然地凝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气质。正是紧紧植根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原生态上,童孔作出了几首独特的歌。词境有欠,乐境却令人欣喜。这突出地表现在《爹》、《乡妞》、《时间差》、《看着办吧》四首歌的创作上。它们在某些节奏的细节上打破了规整而变得更自然,腔调上巧妙地嵌着地方话的土音而显得十分中国,由此在获得音乐的同时也获得了生活。但是,它们与台湾化的音乐词汇调和得太好了。前后数首台湾佳作埋住了这几首歌,这几首歌又被太精致的配器再度淹没。我们曾经一度发觉了童孔,但当整张唱片听完,我们却得到了另一个姜育恒。

    没有作出真正的中国人的声音并不打紧,可悲的是对中国人声音的追求最终也成了商业音乐的作料。而这并非有意为之的结果,而是出于虚弱的审美,出于现代人的精神衰落症。它使一切冲动最后都转化成了同一种叫做“美”的东西。我敢断言,即便有贝多芬的才能,现代人做出的绝对不会是贝多芬,最后出现的多半会是一个放大的克莱德曼。对于虚弱的城市人而言,贝多芬太刺耳了。

    童孔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在“台湾的”那英身上,我们听到了动听无比的小女子气;在“香港的”潘劲东身上,我们听到了美妙抢耳的配器下的空无一物。城市人能够欣赏一张静物摄影,却会反感一幅激情涂抹的绘画。对美的感受,实质上已退化为对精美适意好听好看的要求。这种要求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技术修饰奇技的喂养下,离真正的生命越来越远,也离博大的美越来越远。

    如果陈复明真的有过什么遗憾,那么他将依然遗憾。而我们能够欣赏的各样的美,其实不过是同一种东西,这是真正的悲哀。

 

附记:一篇老掉牙的小文,写于1994年的某一天。童孔原来还有个名字,张海波。在1980年代大陆第一波流行音乐热潮中,张海波是最出名的歌手之一。此文之后的16年间,又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2000年前后,童孔的一张自录专辑被圈子内轰传,轰动一时,但最终,这张唱片没人出版,自生自灭。一件是2008年,童孔在三亚,因拖欠物业费与小区管理人员争吵,盛怒之下挥刀将其杀掉。当时圈内纷纷传言,童孔可能会被判死刑。转眼两年过去,此事究竟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童孔杀人时,有友人称童孔精神不健全,心理年龄只有5岁。

虽然消失了这么久,其实童孔的声音在许多人的记忆中能够找到。琼瑶剧《两个永恒之新月格格》、《梅花三弄之水云间》,那个沙哑沧桑的声音,就是他——见《两个永恒》(与张雨生对唱)、《有一种醉》(与苏芮对唱)、《水云间》三曲。

本文纸媒版本载《听者有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