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
我刚当父亲那阵儿,满城寻找给儿子听的唱片,结果,一无所获。
现在,我儿子已经16岁了,属于他的全部少儿唱片(中文)是:《小小歌王》、《山童》、《月儿明风儿静》、《都尔达和玛丽亚》。这些东西显然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他听的最多的是莫扎特,偶尔拿周杰伦涮涮口。
《小小歌王》之类的唱片是典型的垃圾制作,南方先知先觉的艺术商人们看到少儿领域的巨大真空,而拉来不知是哪里的施工队鼓捣出一批中文少儿名歌。这样的唱片快滥了铺,有一段时间,满大街都是廉价Disco节奏里的“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水平低劣到你绝不想听但又不得不买,因为那确实是中国少儿经典曲目,决没有其他替代品。
《山童》(上海音乐家协会少女合唱团)、《月儿明风儿静》(北京天使合唱团)、《都尔达和玛丽亚》(北京天使合唱团)都是严肃的创作,指挥和制作人很优秀。它们的缺点是在儿童世界缺少共鸣。曲目缺少普及性(20世纪下半叶那些最动人的中文少儿歌曲没有囊括进来),合唱不太有说服力(合声力量欠缺,整体上绵软无力),最重要的是,它们缺少一到两个能直击心灵的独唱童声。
而在西方的世界里,完全是无意所得:我听到美国的布鲁斯大师唱童谣(Taj
无比怀念二三十年前那个年代。那时候,光一个北京中央银河少儿合唱团,就包揽了所有最优秀的青少年名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至今,那依然是中文儿童世界里最美的声音。
二
李思琳完全是一个意外。2008年,豪杰唱片出版了她的歌曲集《奇异恩典》。这是一张儿童唱片,却也是一张宗教唱片。
李思琳的父亲是李广平,是广州流行音乐圈有名的歌词作者、制作人,所以李思琳从小就得了机会——录制歌曲唱片。10岁的时候,李思琳出版了儿童歌曲集《幸福》;12岁的时候,也就是2007年,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
现在的少儿歌曲环境,已经不太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童声歌手;即使真的培养出,已经不太可能有唱片公司给他(她)录唱片。所以我说李思琳是一个意外。
而更意外的是,有着特殊关系的李思琳,真的是最优异的,你说怪不怪?
我是带着有色眼镜看这张唱片的,开始看到的全是毛病。这确实也是《奇异恩典》的毛病:比如,那小大人般的打扮和表情,吓坏了我;那过度的南方式包装,莫非是“名人录”?听第一首《奇异恩典》时,我差一点逃掉——变成中文歌的这首《Amazing
都是大人惹的祸。在中国,事情就是这么怪。在任一个表演场所,我们见不到儿童,只见到像小大人的孩子,像提线木偶的幼儿,没有天真、只会假扮的小演员。是中国的父母不健康,是过分关注和培养毁掉了中国孩子的儿童时代。李思琳的身上,也有这个毛病。
但是不要逃,往下听。
接下来,我开始惊讶,被感染,被触动,我听到了这20年来最了不起的童唱,从第二首开始。
这童唱的好处,可称之为“无情”。李思琳是一个13岁的孩子。她并不是很用力地、充满感情地去唱。如果真这么唱,试想想,13岁的孩子会有什么感情?如果让她唱的,是天父、恩慈、神这些词,这感情又会是什么感情?
很幸运的,这是一种无情的歌唱,李思琳的声音没有太多色彩,只是干干净净的童稚,只是一片没有心机的敞亮,但是光彩自生,光彩四溢。天真、纯洁的空荡荡,却有无尽的爱圆满。林静所谱曲的《哥林多书》(爱是恒久忍耐……),依我听来,甚至超过了广泛流传的定本。
真,所以美;以真达成的美,所以善。天真,所以无邪;以无邪赞颂,所以净化。同其他赞美诗不同,从这张唱片,我没有感到教堂穹窿在顶,却感到温馨虔敬的一家人,围坐在周围。这是一张一家人的爱赞唱片。父亲李广平,母亲林静,和女儿李思琳,都参与到歌曲的创作里来,母亲甚至两度与女儿对唱、相和。奇异恩雅,天恩浩荡,一个女孩子,在父爱母爱环拥下,她开始唱起来,唱出她的赞美。很幸运,我觉得很幸运,我听到的不是伏在地上的痛苦灵魂,而是一个女童,那么健康,那么洁白,那么平实,那么真,向着天空绽放她的美丽,关于爱与恩典,颂赞大爱无限。她不只颂赞父母之爱,也颂赞一切的爱、永恒的爱、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爱。于是,这赞美渐渐拥有了天庭的能力,满空撒下,喜悦,令人敬畏,上升,上升,上升。
尘世动荡,则宗教易行。此前,台湾的专业音乐人梁弘志、李恕权、黄国伦、马兆骏,都创作、出版过关于天国的新的赞歌;而基督教内组织印行的宗教赞美CD,向来流传,向来不在少数。李思琳的《奇异恩典》,是大陆第一张公开出版的赞美歌集。与它的前辈比起来,它的制作队伍更专,歌曲更纯,音乐更严肃,因而感染力量更强大。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颂赞爱的诗篇,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心灵蒙尘的人们,时时需要着洗礼,需要着爱的相互安慰。当流行歌曲涨破脑壳,当爱异化成了男女之间的情欲。你知道该需要什么。迄今为止,这是中文世界里的唯一一件:“地上的声音抬起头来”(王书亚语),一个女童用她的赞美,打开了天堂的门。
2008年8月29日星期五
本文纸媒版本原载《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