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碟评20070301号之四
郎朗:《黄河之子》
厂牌:Deutsche
2006
这是我想听的郎朗,见到就买下了。
原因无他,这样的曲目选择意味着创造。弹奏西方演奏家不大可能弹奏的中国曲子,等于为世界钢琴曲库增添新的目录。
对郎朗,我见过的最恶意的评价是:脑袋晃得比手还夸张。而郎朗在处理这些中国作品时,流于炫耀和急躁的火气降了不少。东方艺术重在神韵的特质,中国钢琴细腻轻软的妙处,儒释道精神下主奏者对协奏乐队和协奏民乐器的尊重,在这些地方,郎朗都做得得体、谦和而雄辩。
从曲目上看,郎朗这一次对中国音乐的推介尚嫌不够,曲目偏旧。对照之后,我觉得1991年石叔诚在雨果录制的那张《牧童短笛》是不应该被忽略的,虽然在技术难度上显得轻量级和小儿科,但它曲目选择的开阔和中国概念的完整,称得上是中国钢琴的代表作。
至于中国钢琴家几乎人手一弹的《黄河》,多弹(谈)已无意义,还是把工夫用到更多其他曲目的拓展上吧。对郎朗的版本,只罗嗦一句,他的《黄河》比较洋,有个性特色,较多脱离唱词的影响,暗蓄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心思。
前一篇:李锦怡:《卖花姑娘》
后一篇:两个高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