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几年前曾出过一个常用词儿,现在不怎么说了——“影视歌三栖明星”,虽然现在的三栖、两栖比任何一个时候都多。
自从看了庾澄庆“超级星期天”和吴宗宪“我猜,我猜猜猜”并给一家三口带来每周的爆笑之后,我再没有买过这二位的任何一张唱片。
曾经,深情中威风凛凛的庚澄庆是我喜欢的,《让我一次爱个够》和《改变所有的错》都是留下了记忆的唱片。甚至早期的吴宗宪也曾给我以好感,唱着有着巨长歌名的《是不是这样的夜晚我才会这样地想起你》的小男生,我能体会他的深情,也能感受到他所拥有的那一点点音乐上的小才华。1
但他们具有超级荧屏威力的爆笑把这一切一扫而去,轻不及两。
我曾经谈到过流行音乐是一场聚会的概念,像农忙后谷场上的社戏,这种娱乐是集体的欢聚、是生活之浪花、是人之天性。成了笑星的庚澄庆和吴宗宪恰恰是这种聚会的极致。没有理由把他们的两种角色对立起来,没有理由把人前热闹的脸与人后孤寂的心对立起来。但是没办法,耳朵不相信眼睛,心灵不相信理智,总之,不买了。
庚澄庆是从歌入行转向影视的例子,他的歌艺不需要电视形象作号召,已经不证自明。最可怕的是那些影视明星出唱片,只要有名,谁都会来这么一下子。唱歌像是最简单的事,只要长嘴,都可以唱,更何况那张嘴巴长在一张著名的影视演员的脸上。这样的唱片,不管卖得多火,我从来不愿看一眼。
娱乐是产业,让影星唱歌,打的是品牌扩张的牌。可在品牌经营的老祖宗那里,并不那么干。英国和美国都很少安排大明星出唱片。以我与英国人打交道的经验,觉得他们对艺术普遍比较懂行,是纯兴趣,而且各自有主见;即使是小孩子,也对音乐有一分尊重。他们相信艺从才出,音乐就是音乐,是天才的事业之一;那种从没有音乐方面履历的家伙凭一张脸一下子从音乐中蹦出来,我想他们是不信的。
但中国人信,不光是中国,东亚诸国都有这么一股风,歌星串影、影星唱歌,日本、韩国、中国的香港,到处都是两栖三栖四栖动物,而听众吃这套。前一阵,音乐家三宝说陆毅不会唱歌,结果怎么着?陆毅出了第一张唱片,几天内唱片一抢而空——响亮的耳光!2
而陆毅真地不太会唱歌,有嘴巴没感觉,嗓子还行,认真也还认真,但唱起来全像白开水。不过没关系,一样火。东方人喜欢跟风,不仅人口多,还有闻风而动的热情。文革如此、传销如此、民族狂热如此,追星也如此。这样想,很悲哀。
我对影星的不信任,就在这种风气中长成并强化。其实本不该这么极端,冷静点儿看,表演者可能有歌唱才能,唱片中也还有音乐家的表演。而且,在品牌经营的思路下,最优秀的音乐资源往往可能在最知名的大牌唱片里集聚——产业嘛,钱会推动一切——这也是麦当娜大娘为什么会一张比一张更精彩的原因。在中国市场上,虽然我的偏见屡屡奏效,但排开张柏芝、F4、小燕子这一堆烂片3,还是可以冒出像周迅《夏天》、莫文蔚《I》、陶晶莹《青春》4这样的作品。那里面有商业的苟合,也还有音乐品质。一般情况下,那是一流音乐家的一流之作,带动起影视明星在音乐主导下作堪堪称职的演绎。有时还会好一点,比如真碰上这么一位唱演俱佳的天才。从这一水准下一格,我们能看到莫文蔚,在发音咬字上创造出一点点声腔艺术;再下一格,我们能看到周迅,虽然音域窄,但懂唱歌,并幸运地碰上这么好的制作人,于是明星与音乐家共舞,不辱歌唱之名。
2003年7月10日
本文纸媒版本载《五年顺流而下》,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注释:
1、庚澄庆《让我一次爱个够》、《改变所有的错》,专辑,分别出版于1989、1990年;吴宗宪《是不是这样的夜晚我才会这样地想起你》,专辑,出版于1987年。
2、此处评论的是影视明星陆毅首张专辑《非同寻常》(2003)。
3、指张柏芝专辑《Destination》(2002)、F4专辑《流星花园》(2001)、赵薇专辑《小燕子》(1999)。
4、周迅《夏天》(2003)、莫文蔚《I》(2002)、陶晶莹《青春》(2002),均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