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原载上海《文汇报》
20多年前,上海复旦大学。校园里放映《卡萨布兰卡》
当然,没有这首歌。浪漫的《卡萨布兰卡》,并不是这部同名浪漫剧的主题曲。片中是有一首主题曲,紧扣着男女主人公的纠结往事,那是一首1930年代的百老汇名歌,歌名叫“当时光流逝”(As
伊尔莎:看在往日的份上,再弹一次吧,山姆。
山姆: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伊尔莎小姐。
伊尔莎:再弹一次,山姆。弹那首《当时光流逝》。
山姆:噢,伊尔莎小姐,我不记得了。歌词我已经生疏了。
伊尔莎:我哼给你听。啦……唱啊,山姆。
山姆(唱):“你应该记得/吻依然是吻/叹息依然是叹息/这是永恒不变的法则/当时光流逝……”
“吻依然是吻/叹息依然是叹息”。整整40年后,类似的词,织进了1982年歌曲《卡萨布兰卡》。40年前的黑白老电影,也被织入其中。由是,发生在北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的电影剧情,与歌曲所叙述的故事发生了交织与互文。一对男女,在露天汽车影院,发生了今生注定分手的恋情,他们在看着电影《卡萨布兰卡》。银幕上忽明忽暗,英格丽·褒曼在肝肠寸断中离去;银幕下忽明忽暗,痴情的男主人公,也在肝肠寸断中,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女主角远离。
我爱上你时在看《卡萨布兰卡》
汽车影院的后排
爆米花和可乐在星星的下面
变成了香槟
我们爱着
我想你爱上我时
我们手握着手
里克咖啡馆的烛光
阴影里
摩洛哥的月在你眼中
老式的雪佛莱车上
光影迷离
啊亲吻
啊亲吻
回来吧亲爱
我爱你
一定有许多破碎的心
但我从未真的去过
我们的爱情故事永远拍不成电影
在巨大
当望着你离去
(伯蒂·希金斯、约翰·海利、桑尼·利姆波词
20多年了,我是眼见着这首歌成为长盛不衰的流行歌曲。20多年前我一听之下即为之触动,20多年后,我的孩子听到了这首歌,也一下子就喜欢。期间,还有数代人将它奉为自己的金曲。其实大部分中国人听不懂它的词,不知道这首歌所包含的故事,更不晓得它与同名电影的枝枝蔓蔓,但好像它就有种天然的魅力,就是让人一听就喜欢。
这不是凭歌曲背后的传奇,也不是凭歌手的人格魅力和名声,更不是凭某一种艺术风格的代表而流行、流传的一例。伯蒂·希金斯(Bertie
细说起来,希金斯这人倒真有一奇,他是德国大文豪、大哲人歌德的重重孙。一个多世纪后,歌德的血缘已没剩多少,希金斯身上混和了日尔曼、爱尔兰和葡萄牙三个不同民族的血。
不过,这跟《卡萨布兰卡》的流行也没有关系。
《卡萨布兰卡》就是流行歌曲,让人无可救药地庸俗地热爱。它没有创新,缺乏风格,不纯正,但是,有一份情。有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就因为有这一份情,偶然地撞开了大众的心门。
还有件奇怪的事,《卡萨布兰卡》主要在中国和日本地区流行,在这两个国家,这首歌显然比在它的祖国——美国,更脍炙人口,更让人喜闻乐见。
喜欢它的人,多是懂一点点英语的。这首歌有许多叠词和重复,亚洲人听得见的,就是它们。卡萨布兰卡,卡萨布兰卡;亲吻,亲吻;爱,爱;年复一年……这些不断的重复,用着音乐上旋律完全相似的叠句,不断地感慨,不断地用力,不断地加深,正像是那难以释怀的情事。而在异国人听来完全是模糊一片的语义中,这些不断重复的爱恋,反倒愈加鲜明起来,在模模糊糊中加深着浪漫。浪漫,就是既糊涂又鲜明。
而歌手是那样唱。这本是民谣的唱法,口白调,像说话一样,但在流行乐的听众听来,可没有这样生硬的概念。他只联想到,一个男人,没有把那些本可以拉长的咏叹调拉长,没有把哭泣给哭泣,他吞下了高潮、痛呼,这是怎样的欲言又止,哽咽难言。
该怎么抱紧你呀!陈珊妮曾在一首歌里感叹。这首歌正是这样的感叹,该怎么抱紧你呀。男人紧抱着他的恋人,抱紧又抱紧,但是爱情逝去,时光流走。眼眶紧抱着泪水,可是终于也承不住,时间过去了,年复一年,我依然爱你,你依然离去。在巨大的、宽广的人世间,我的心迸飞成了碎片。
2009年10月29日星期四
注释:
1、希金斯的《缓慢调》(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