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年“搞”星录

(2009-11-18 10:22:58)
标签:

杂谈

整理旧稿,发现我也写过这样的东西。

原载《硅谷财富生活》。

 

2006年“搞”星录

1. 文艺界:

A. 蒲巴甲

蒲巴甲的一举成名说明,只要开发得在点,男色也是色。这打破了女性不靠眼睛获得愉悦的性学定律。建议女权主义者好好研究研究这个案例,对未来以女性为消费对象的小电影事业肯定大有好处。

蒲巴甲先是做“好男”,紧接着全裸出境,接下来该传绯闻了。然后出写真集,在尺度上来点儿争议,在签约问题上来点儿对掐,最好再跟哪个名人骂几架。这样的套路女的能用,男的也能用;放眼未来,不男不女的估计到时也能用。

蒲巴甲现在像是驶上了一条娱乐大道。看“甲壳虫”那疯劲儿,程度绝不亚于“玉米”。奇怪的是不管好男超女,最疯狂的粉丝全是女人,难道现如今的女人爱男的也爱女的成了最色的?而商业的定律是:有眼球效应就有关注度,有关注度就有商业价值,有商业价值就有票房,有票房就可以给你个角色——会张嘴的都可以唱歌,长脸的都可以演戏。蒲巴甲全身都是宝,现在开发的只是身上的一小部分。

B. 胡戈

如果陈凯歌的《无极》能打50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能打多少分?要我打,绝不会超过50分。许多人没意识到,颠覆和恶搞其实是在原作的威权之上产生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作威权越大,恶搞的力量就越大。原作威权没了,要消解它的恶搞的力量也就没了。

胡戈做的事,我们许多人也在做,在饭局上,在客厅里,在与人磨牙扯淡的时候。我自己就喜欢一边看电视一边耍贫嘴,取笑、歪曲电视里的人物,给他们配上注解、插话、心里活动、画外音,但这是取乐。取乐是采样/处理活动。有一个原样,然后加以歪曲,让它变得可笑。一般来说,这样的事儿只能乐乐,它与原作是儿子与老子的关系,若不能超越这层关系,就不会有什么出息。

饭厅里不能没有茶余饭后的笑声,胡戈们自然充当起网络大家庭里的逗乐人物,让时代的大众事业始终伴随着亲切友好轻松快乐的气氛。但需要提请注意的是:一、判断是非的事,别拿它掺和,越掺和越乱。二、艺术方面的事,最好也别扯。我家二狗子说的那笑话,你非说能跟卓别林比,你骂人呢你。

C. 宁浩

《疯狂的石头》我拿到家里看,没乐;被我鼓噪起来的、热爱一切庸俗电影的太太也没乐。无论从艺术还是从娱乐看,这片子都大大被高估了。我还有一个猜想是,大声叫好的人中间,会有许多70后和80后的文青。就像《武林外传》,我和太太看了会觉得有点儿乐,而我的儿子会觉得非常乐——他是90后的。

《疯狂的石头》是小成本的,小成本不只是钱少,料也少。我发现现在很少一点儿料就足以把人调动起来,而要逗乐“我们”,很难。逗乐“我们”需要人生的真味儿,需要“经一些事”,需要大成本。但现在的人,一点儿小技术、小花招,搞点儿搞笑手段、漂亮词澡就可以煽动,真是太容易满足了;架空在生活之上的、真空般的空中楼阁,也会觉得极好极好,好得不得了。在我眼里,《疯狂的石头》是一部还可以的片子,但远不是一部优秀的片子。娱乐时代是一个很轻的时代,但不是一个真乐的时代。它产生特别多的很廉价的笑料,而真正的好娱乐,它并不盛产。

D. 郭德纲

郭德纲这个“非著名相声演员”,几个月间变成“著名相声演员”,是北京的小圈子通过博客变成全国大圈子的一个案例。这样的案例可能今后还会有,但可能性越来越小。随着博客第一轮新鲜劲儿过去,博客将被迫进入被优选、被淘汰、被各有所爱、被分众细分的格局,一个博客或一群博客的影响力将再不可能像2006年这么大。博客将与在传统媒体发表文章并博取功名没什么两样。但在2006年的强大博客气候之下,郭德纲的魅力被极度夸大,严重失真。

关于郭德纲,最有趣的真相倒可能是:郭德纲的本质不是草根,而是正相反。要是戴一顶帽子,郭德纲最可能戴上的是“相声原教旨主义者”。中国的草根相声要是真出来起义了,郭德纲会是第一个跳起来镇压的人。他甚至希望把那些混事儿的、瞎取乐的、不走相声正道的“著名相声演员”都给灭了。用什么灭?用老祖宗的玩意儿灭。郭德纲的许多相声都很老古董,不有趣,有趣的是那些说着真话、闯着禁区、讲现在的事儿、不可能大范围公演的段子。所以抱着期待上电视看郭德纲的观众往往会纳闷儿:怎么一点儿都不逗啊。当“非著名相声演员”与“著名相声演员”要用同样的尺度说相声,我们发现郭德纲的才能并不比那些“著名的”高多少。在中国,“著名”对“非著名”、地上对地下,主流对非主流是一种压迫;可用“非著名”与“著名”争,地下与地上争,非主流与主流争,也是一种不按同一种规则的比赛,是跑百米的跟跨栏的比,都委屈,都不服气。此情此景,我倒想起盘古那句话了:“现在的环境宽松吗?那是我们的身体太瘦了。”郭德纲提醒了在逗乐的相声里生活真相的意义,在太多审查、限制重重捆绑之下,相声快死了,主流文艺快死了。我想,这是此事最大的启发。

2. 文史界:

A. 易中天

我已经听好几位武汉大学的老教授讲:易中天是在给武大丢脸。有稍微宽容点的,说易中天是搞文学的,就该好好搞文学,不该拿史学去搞文学,又拿文学去搞史学。文学是虚构,虚构就不用当真;史学是求真,求真就不能演义。易中天把两者岔着搞,讲文学时用史学来纠正,讲史学时用文学来比划,不仅搞乱,而且乱搞。

易中天确实常使用这样的两面派手段。但我觉得,在中国,易中天少了。

中国学术水平高的人物不少,但能把学术讲得兴趣盎然的没几个。中国的自然科学家也不少,但能耐心写几本科普读物的人寥寥。专家学者不想说人话只愿说黑话,叽叽咕咕只几个人听懂,弄得还算向学的广大中国人或者味同嚼蜡地啃学术砖头,或者从上学开始就被索然无味的教科书给败了胃口废了大脑。大学那阵儿我常感叹,怎么中国就没房龙、就没阿西莫夫?

出了易中天,总算还有大学教授跟老百姓磨磨牙,没坏处。

3.搞界

A. 小胖

小胖既不是创作者也不是表演者,只是一笑料,他干的事儿都不是他干的,糊里糊涂就出了这么多事儿,就像英语国家的人全拿布什当笑话主角一样,布什其实什么也没干。

全中国的Photoshopper都把小胖当练功的沙袋,只是因为他的回头一瞥,惊人地有“笑果”。听听白居易白大爷怎么说吧——天生丽质,想丢都丢不掉,喜欢糟贱人的糙老爷们儿就把小胖给傍上啦。

应该统计一下所有那些PS图片到底用了小胖的几张照片,我看了一些,印象是只有一张。所以真实情况是,小胖什么也没干,但是有一张靓照被不知哪个家伙给外泄了,结果这张照片成了所有PS狂人耍酷的好题材。说小胖是平民偶像的先驱,那是裤裆里拉二胡,瞎扯蛋。如果真有先驱,先驱是小胖背后不为名、不为利、一心显手艺、损人不利己的一帮活疯子。

小胖真人现了身,还参加了吴宗宪的节目,在新浪开了博。这作者也不是他,小胖还是“素材”。

小胖会不会见光死?如果就只斜楞着眯眯眼儿这一招,肯定死。顶多做几天跑龙套的,拜拜,换下一个节目!

所以网上的草根娱乐没什么好说的,最没心没肺的就是网络观众,像饭后的谈资,甭管多乐,一散席就忘。

2006年10月2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