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学单中问题的设计
(2013-01-21 09:18: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一、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
有效的问题设计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不能凌乱,以免把教材弄得支离破碎,即,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例如我在《难忘的一课》导学单中设计了表格式的问题:
|
课文的 主要内容 |
|
|
|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
紧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难忘的原因 |
|
|
第一次 |
|
|
|
第二次 |
|
|
|
第三次 |
|
|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从课文的整体出发,给予学生深层、多向的思考与探究。问题的设计引导了学生对课文整体结构的阅读和思索,学生细读课文,把这几个问题归纳,恰好就是文章的脉络,这样就使学生在富有层次性问题的引领下很快的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二、问题要有层次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问题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次性强。因为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重点问题,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新型玻璃》的导学单中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2、每一种新型玻璃都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这样就使学生在富有层次性问题的引领下逐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习到了课文的说明方法。
三、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要结合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删繁就简,抓住文章脉络,确保学生能从问题的思考中得到对文本的感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课文《窃读记》的导学单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窃读的滋味怎样?
2、课文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窃读快乐而惧怕的滋味?
四、问题的设计力求突破重难点。
导学单设计的问题只有遵从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的原则,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才能开拓学生思路,突破重难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化顺为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顺,就是顺问,即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 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比如,《鲸》的导学单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鲸为什么不是鱼?
2、鲸有哪些特点?
3、鲸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从而加深对鲸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文章的重难点也就突破了。
五、挖掘内涵,问题设计力求追求真善美。
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教化学生,如果语文教师能深入挖掘作品的真善美,来滋养学生的生命,让他们在真善美的熏陶下,快乐成长,那么,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因此,导学单问题的设计就要有利于把语文作品中隐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如《去年的树》导学单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小鸟和大树有一个怎样的约定?
3、小鸟找到大树——灯火时它想说什么,又做了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逐步认识到:小鸟与大树约定第二年回来唱歌给大树听,小鸟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化为灯火的大树,唱起了去年的歌。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作品要告诉我们珍惜友谊、信守诺言的人生哲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作品词句深层意义下笔,引导学生琢磨理解语文教材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
六、问题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是指“可以自由补充的条件”和“非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不同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能拓宽学生思路,引起丰富想象,不求标准答案,但求多方面答案的提问,放飞想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种提问方式容易被掌握,我就不再举例说明。
总之,导学单中问题的设计,无疑是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有效途径。要真正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我们每一位老师还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探讨,精心构思,逐步改进,才能让寥寥几问牵住学生的思维,让导学单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把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