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进公母山
(2012-07-11 21:38:49)
标签:
回忆军事情感战争 |
(二)、走进公母山
由于公母山一年四季如春,所以动植物种类繁多。爱店边防检查站至所以到后来成为中越边境上的第一大药材进出口口岸,原因多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或许与这大山出产中草药材有关。
公母山地理环境复杂,很少有人能够爬上山顶,只能望山兴叹。
我在爱店住扎期间,经常对照地图对公母山进行研究,从地图上看,越方一侧的森林植被也比我方一侧要好。整个公母山是真正的原始生态。但是地形十分陡峭,我手中的一比十万的小比例尺地图上等高线密密麻麻。且有很多悬崖峭壁。
在对越作战期间,我住的村庄离公母山脚距离也只有不到两公里,从我们住的村庄眺望公母山,公母山在我们面前像一堵墙头一样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端。我观察了很久,我们这里要比其它地早黑一个多小时,公母山显得十分高大。这使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高山仰止”。
我经常在房东门前眺望公母山,但是确很难看到山顶,因为山太高,植被很好,山顶一直处于云层中,有时偶而露出了山顶,我立即拿出望远镜来观察,但是很快又被云层庶
但是我想,这个山这么高,我们又有作战任务,要爬上公母山去观光一下是不现实的事情。
但是没有想到,在一次执行侦察任务中,真的实现我这个梦寐以求的愿望。
1979年2月4日下午,我到组建连受领了任务:我带380团侦察排要翻越公母山,主要任务:一是配合支援师直侦察连的小分队翻越公母山到越方400高地一带侦察。由师侦察连连长钟恩添带领十人组成了精干的侦察小分队化装侦察,要翻越公母山,潜入到越方纵深约4公里的400高地侦察敌情。我们要一路护送他们顺利出境;二是对越作战打响后,381团有可能要从公母山穿插到612高地,我们要探明公母山的穿插路线。
这次行动由43军副参谋长郭维金亲自领队,他当时已是50岁的人了。师侦察连小分队由钟连长带队。这次前出侦察还配备一名当地向导。我团侦察排由我带领,翻越公母山护送他们越境。这一次由于谭正华副连长临时有事,他要到宁明县给我们组建连买给养,所以没有参加我们这次行动。
1979年2月4日傍晚,我们从边防三连的青草岭出发。晚上月亮在高山的云层中时隐时现。我们每个人全副武装,这是我们第一次越境。每人携带了一天的干粮,我又单另要求每个战士手上拿一个棍子,因为我们在向公母山行进中经常要面临悬涯绝壁。加之,夜晚在山上行进视线又不好,棍子就成了我们的眼睛,晚上在山上行进如果没有棍子那简直不可想像。如果没有棍子探路,那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在翻越公母山前,听说给我们带路的是当地的一名向导,这名向导是当地50岁左右的深山采药人。
我从小爱京剧,从小就是个戏迷。一听说我们这次是一个采药的山人给我们领路时,我立即想到以京剧名家杨秋玲扮演的京剧《杨门女将》中有一段“迷路”的戏,穆桂英全军在大山中因迷路被困山中,后来找到一山中采药的老者,在这位采药老人的带领下才走出了山谷的情节。我想,那是我国宋朝的事情,离我们太遥远,对我来说,那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没有想到在我的军事生涯中,竟然与历史上的事件如出一辙,你说这是不是我军事生涯上的一个传奇!只不过当年英姿飒爽的女英雄穆桂英,换成了意气勃发的英勇侦察兵!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仔细的看了一下这位采药人,只见他:粽色的皮肤,中等身材。长得偏瘦。但是很有精神,身板很硬,特别是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身穿一身布衣,腰缠一根藏蓝色的长布巾。脚穿上的一双鞋子到底是布鞋还是旧解放胶鞋我就记不清了。手中拿着一根一米左右的棍子。一双粗壮的大手布满手茧。听说他常年在公母山上采药,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在当晚出发前我还在怀疑,这个向导是不是真的不简单,他能在漆黑一团的夜晚在这么复杂的深山老林之中穿行,准确的引路吗?在行进中我还一边在说,在这样茫茫黑幕中能正确的选择山路,真是一个活地图。看来采药人对这个路线真是熟透了。
那一次我们多数情况下是沿着山脊向上攀登,走了好一阵子,穿过了一个云层又一个云层,我抬头看去,上面不远就到山顶了,我很高兴,心中想:公母山也就这么高呀,我们这么快就到了山顶。但是走到山顶一看,山顶上还有山顶,云层中还有云层。就这样我们走了一阵又一阵,翻了一山又一山,穿过了一个云层又穿过一个云层,就是总也到不了山顶。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感到公母山真是高啊!
也不知道走了多长的路,整整走了一夜,这时天已浅亮,我们已越过边境线,进入了公母山越方一侧。我们只能送到这里,再向前走我们人多就会暴露目标。侦察连侦察小分队的战士人人全部化装,全副武装,他们身上与我们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有一点引起我的注意,也使我十分好奇的是他们人人腿扎绑腿。钟连长与我握手后告别,返身前进。转眼之间他们就被消失在大山之中。我目送着侦察小分队进入越南境内。这是我师侦察兵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敌后侦察。我真为他们的安危担心!
他们前行的背影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他们这次一共潜入越方侦察了三天后返回,并出色的完成了侦察任务。
送走了师侦察小分队,我们开始返回。这时郭副参谋长专门向我交待:我们分两路返回,郭副参谋长带一队人马一路由随我们同行的向导带着按原路返回。我率我团侦察排从另一条路返回,我们的任务是向公母山另一侧进行勘察,看看有没有能穿插过去的路线。当时要求不许暴露目标,还特别交待要特别防备与越军特工队遭遇。因为一旦暴露目标,也就暴露了穿插的企图。
我们返回前,因为不了解路线,我当即问给我们当向导的采药人,他对我说,你们就顺着我们现在脚下的这个小道向东南方向走就到了国内。我看了一下地图,又判断了一下方位。就决定返回。我们返回的路线是一条有一米宽的古道。这条古道看得出有人工修筑的痕迹。古道基本上是顺着悬崖绝壁因势而走。
这时天色已亮,但潮气太大,能见度很低。我认真仔细的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现在我才发现,我们走了一夜,也只到了半山腰,离山顶还远着呢!
在我们行进的南侧,是万丈深渊,我朝下一望,深不见底,人倒有点头晕目眩,这些悬崖绝壁在我手中一比十万的地图上标示得十分清楚。我从地图上看,这些绝壁约有四百米左右深,很是险要。
返回的路线与上山时不一样,是沿着公母山南侧的向东返回,这时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四周树高林密。山上到处可见古树古藤,随处可见古藤缠树,古树干上布满了青苔,可见湿度之大。还有很多风倒木,树倒在我们行进的山路山,给我们的行走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古藤、风倒树、青苔这三样是典型的原始森林的特征。因我作这知青下放在湖北省大悟县泉水寨林场,有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我们在公母山上返回的时候,走着走着,突然一个战士大声说到“血”,这时我走近一看,原来是这个战士被山蚂蟥狠狠的吸了很多血。这时我往脖子上一抹,一个山蚂蟥吸在我的脖子上,我用了很大的劲才把这家伙扯下来。我的脖子上流了很多血,这时我赶快让每个战士检查一下自己身上。这一查不要紧,结果每个战士身上都被山蚂蟥给咬了。
山上的山蚂蟥真是又大又多,其个头比我们当地的水蚂蟥大了近一倍。更主要的是山上这个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你抓了一只,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又有一只在你身上叮咬你,主要是腿脚,手腕和脖子。你一定要边走边往这几个地方摸一摸,说不定那里就有一只大蚂蟥大口大口的咬的血,那时我们没有山岳丛林地行军和作战的经验,根本没有想到公母山上的山蚂蟥这么多、这么大。后来从当地人那里了解到,山蚂蟥一般都呆在树上,当人和动物从下面经过时,它就会落到你的身上。只是我们一直在前线执行任务,部队也没有组织专门的山岳丛林地作战方面专家给我们讲授这方面的知识。要是早知道是这样,我们一定会早早的扎好袖口,绑好绑腿。
这时我才猛然想起侦察连小分队为什么每人都扎上绑腿。看来知识也是战斗力啊!
走着走着,在下一个深坎时,我伸手去扶四班长袁敏,只见他的下巴上吊着有一个直径达1。5公分直径的一个大团。我一看,是一只吃得饱饱的山蚂蟥,这小家伙真是吃得饱啊。我立即扯这个蚂蟥,但是扯了几次扯不下来,我又用手拍,这才将这个山蚂蟥拍下来。我把它重重的摔在地上,使劲用脚用力一踩,只听见“叭”的一声。山蚂蟥吸的血从团团的蚂蟥上喷了出来。就是这个山蚂蟥差一点要了四班长袁敏的命(我会在《血浓于水》一篇中记述的)!听当地少数民族讲,山蚂蟥凶猛,有时能要了水牛的命。可见它的厉害!
我们又走了好几个小时后,到达了我方一侧的的母山。这时我判断已没有敌情了,再看看这秀山秀水,心情舒畅,我一时性起,就放声唱起了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打虎上山一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战士们这时也高兴起来,跟着我一起大唱起来。
因我们还有路线侦察任务,所以我边走边观察地形,我方一侧母山植被很差,很多地方没有树木,都是一人多高的茅草。同样是大山,但是,与越方公山一侧茂密的森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猜想我方一侧的大山上的树木,是不是被1958年大办钢铁时的愚昧给砍了过精光!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想,没有去考证。
这次侦察收获很大,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公母山便于部队隐蔽行动,是打穿插的最佳路线。公母山山高林密,雾大视野受限,隐蔽性极强,部队行动很难被发现。
二是敌人防御薄弱。由于山高林密,越军在山上没有任何设防,很多山头没有工事,防御间隙较大,且兵力薄弱,也未发现雷区,适合我实施穿插。
三是部队集结方便。穿插部队可利用我方谷深林密的有利条件,白天运动至公母山丛林隐蔽休息,天黑越境穿插,可节省体力。
师侦察组用了三天的时间,深入到612高地和823高地附近,侦察到了龙头、班快一带的地形、道路及敌人活动情况。
这一次是我与公母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请看下篇:血浓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