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679136d1g8b3c8d9ac80b&690
难忘“罗岕茶叟”俞家声
大茶
农历六月廿九,传为观音菩萨成道之日。下午,乘着台风“莫拉克”骤雨渐歇之际,赴菰城月漾苑淡茶斋吃茶,不意惊悉:长兴名中医、“罗岕茶叟”俞老家声于六月初九(7月30日)遽归道山,享年90岁。
据说该日清晨,俞老起床后,准备前往(白岘)乡卫生院坐堂;因为下雨,家人劝他别出门,可老人坚持要去,于是,先喝了两碗粥。俞老显得很烦躁,继尔又觉不适,被扶上床略作休憩,岂料,竟溘然仙逝了……
消息传开,8月1日,和俞老有着忘年之谊的侯军先生在《深圳特区报》刊发了《“罗岕茶翁”的人生境界》长文以缅怀家声先生。
回想与俞老从神交乃至相识,皆缘于“吴中所贵”的罗岕茶。记得多年前,曾读过他的一组罗岕茶诗,后来,寇丹先生送我几款产自罗岕的绿茶,并告知均为俞家声老人寄赠;从此,笔者和罗岕茶结了缘,几乎每年都有幸尝到罗岕的各色春茗。“洞山”、“庙后”、“雄鹅头”、“纱帽顶”、“棋盘峰”,这些屡屡出现在岕茶典籍中的名字,伴着俞老之情谊印刻在我的心田里。
2007年夏,在寇丹先生的引领下,笔者与茶友一起走进罗岕,拜望“桃源中人”俞老家声,一偿景仰已久之夙愿。后来,还相继发表了《大明绝唱罗岕茶》(《茶博览》2008年第2期“长兴专刊”)及《罗岕访茶叟,茗岭探幽邃》(《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35期),以纪念那段茶缘。
俞老毕生行医乡里,他别样地钟情这方茶文化积淀深厚的乐土,经历了无数个采药的日子,对出产野茶的各个山岕逐渐了然于心,并将罗岕茶誉之为“天珍异草”。1986年5月,他在《金涛先生传》里曾提到“未印书有:《罗岕笔谈》……回忆当年与先生相处……或采茶岭头的吟醉岁月……”等,虽已无从得知《罗岕笔谈》是否涉及罗岕茶事,但俞老随金先生一起采茶却有记录,因此,不排除他喜欢茶或是受了其恩师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合溪耆老赵景原(笔名“花奴”)《诗稿》称家声先生为“茗岭岕中茶叟,杏林队里儒医。”2006年,俞老创作的《歌长兴》云:“明代岕茶待发扬,待发扬!”对于恢复罗岕茶的殷切期望跃然纸上。如今,可以告慰的是,在茗岭南北两地茶人的不懈努力下,长兴试制出“素水兰香”罗岕茶,宜兴也成功研制了阳羡岕茶。
俞老有几枚闲章,印文为“乐吾乐”、“自我哈哈”、“大德必寿”等,言简意赅,一如其笑对多舛人生之坦然写照。忆及寇丹先生为《杏香斋诗文集》作序曰:“俞家声先生像罗岕山上的一株野茶。人的价值不在生命长短。试看满天星斗,惟有流星才有耀眼的光芒……”这些比喻,可谓中肯。
两年来,一直想约上二三“茶知己”,于重阳时节再赴罗岕晋谒俞老,无奈,斯人已归去兮!好在历年来,笔者依然珍藏着那些裹装岕茶的一张张素纸,俞家声老人亲笔标注之遗墨犹存,只是,罗岕奇茗的清芬似茶烟一缕,早已消散于无形;睹物思人,空余喟叹。过往的一切,恍若清虚淡穆的一瓯岕茶,悄然隐现出“罗岕茶叟”灵动睿智的目光和诙谐慈祥的不朽神情……
附:“罗岕茶叟”生平简介
俞家声(1919—2009),曾用名陆增荣、妙福祺、杨泰来、潘家琰、周登高、李毓钟、俞孝忠等,晚年自号“罗岕茶叟”,汉族,己未重阳生于浙江长兴罗岕,少读私塾,后随湖州杨詠仙夫子学医并受业于浙西名士金涛先生帐下。
俞老一生行医,方便为门,仁慈为怀,悬壶济世;以诊治结石类病症见长,并有专利药品“俞氏金虎排石汤”问世。业余,以诗词、书画、根雕自怡。善饮,对罗岕茶颇有心得,著有《杏香斋诗文集》和《俞家声中医验方集》。
原载《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2010/2,39期,署笔名“佛见笑”)
http://s4/middle/679136d1g8b3c96099b33&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