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通古今
心血凝聚
——卢坤峰的《墨竹要述》
吴守明
卢坤峰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年花鸟画家。他今年刚刚50岁出头,就已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他所画的墨竹,早已闻名遐迩。这当然与他的天赋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惊人的勤奋好学的精神。他的《毛竹丰收》一画,竟然画了近百张画稿,由此可见他平日练习之勤奋了。
他以画竹知名后,曾收到了不少青年好学者的来信,询问墨竹的画法。他们所提的问题,往往不是几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于是他就产生了写《墨竹要述》这本书的想法。经过几年的努力,1979年他将初稿寄给河北美术出版社。我们看来初稿,觉得内容很好,社会上迫切需要,选题便定了下来;同时把书稿也提出修改加工的意见。4年之后作者将修改的书稿寄给我们。这份只有3万字的书稿,为什么修改这么长时间?后来他跟我说:“原稿准备不足,这几年看了不少有关书籍和资料,研究了中国历代墨竹名家作品和他们关于画竹的著述,以及留存至今的历代竹谱。同时也在技法图例和范画上认真下了功夫。才觉得拿得出去。”可见,卢坤峰先生在这本书上是认真地下过功夫,是由心血凝聚而成的。
此书文字分为引言、怎样学习画墨竹和结语三部分。在引言中作者谈了写这本书的目的。他说:“中国画中的墨竹,其历史悠久,艺术之高超是早为世界艺坛所公认的了。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喜欢墨竹画和想学画墨竹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有关墨竹技法的专门书籍却不易见到,而且由于古籍多文言,不大易懂,或有文无画,或有画无文,总之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少困难。……我就有了写这本小书的想法”同时,作者也谈了对古代竹谱的研究考证的意见,指出元代李息斋的《竹谱详录》是一部佳著;明清之后的竹谱,如汪之元的《墨竹指》、蒋和的《写竹杂记》、李景黄的《李似山墨竹谱》、诸升的《青在堂竹谱》、十竹宅和《芥子园画传》中的竹谱部分等等,基本内容皆不出李息斋的竹谱范围,其中不少事简化和转抄李息斋的,而且也出现一些以讹传讹的地方。这也是促使作者写好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怎样学习画墨竹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分为熟悉对象、借鉴传统和墨竹技法三节。在熟悉对象一节里,作者指出,必须对各种竹子的特点、生长规律、生长环境和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所出现的形象变化。只有认真地观写生,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下笔时才能随心所欲。
在借鉴传统一节中,论述了墨竹的渊源、发展和变革历史,并剖析了古代墨竹名家北宋文同、元代赵孟頫、管仲姬、柯久思、顾定之、李息斋,明代夏仲昭,清代石涛、郑板桥等人墨竹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指出临摹和借鉴传统对掌握墨竹技法的重要性。
作者在第三节中详尽地介绍了墨竹的技法。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分别讲述画竿法、画叶法、画笋法和画雪竹的方法。其中谈到各种竹子用笔用墨的要领、方法和容易出现的毛病;谈到章法布局的纵横穿插、疏密虚实、开合争让等形式美的规律;谈到墨竹创作中风、晴、雨、雪等自然意境的表达;也谈到宣纸及毛笔等工具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墨竹画法这一节概括了古代画竹名家的经验。但也指出古代竹谱的不足之处。这里许多是作者的发挥与创造。使墨竹画法更为完善。如粗毛竹画法,作者创作了两笔拼合画粗竿法,画风雨竹法和雪竹法及笋法都超越了前人。还有古人云:画竹叶忌“似手掌”、“似蜻蜓”、,作者指出不能视为一成不变戒律,实际生活中确有似手掌、似蜻蜓的竹叶,如大叶箬竹,同样美观好看,关键是要画得协调统一,不可杂乱无章。
在第三部分结语里,作者指出要画好墨竹,在学习过程中应将熟悉对象、学习传统和多练多画结合起来,穿插进行,不要截然分开。初学者,可先学些理论知识,再临师范作品,有些基础,就可以结合观察真竹子搞创作,反复实践,即可心手相应。作者还指出画无定法,贵能创造自己的风格,不可陷入自然主义,也不可拘泥古法。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是注意文化艺术的全貌修养,如读书、写字、研究画论、多看优秀作品等,才能画出格调高雅的墨竹作品。
此书图文并茂,配合文字讲述,选入作者墨竹技法图例和范画53幅。范画用笔潇洒灵活。造型严谨、墨色淋漓,实为墨竹佳作。书中还附有古代墨竹画家生平简介及历代墨竹名作33帧,珍迹荟萃,更是宝贵资料。此书对美术工作者研究墨竹和学习墨竹者均为良师益友,是难得的范本。
美术之友1986年第四期(总第二十五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