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之老山村记事(二)——诺邓

标签:
云南老山村诺邓太极锁水图 |
分类: 旅游小记 |
诺邓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以北的深山里,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白族村寨,最高海拔2930米,最低海拔1900米,高差1030米。这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古村落,
诺顿的村民长期以煮盐为生,它曾因盛产百万斤优质食盐而名震滇西,缅北。由于朝廷高度重视盐业生产,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曾一度是封建社会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朝廷直接派官员管理此地,负责官员盐课提举司是正六品,高于县太爷(正七品芝麻官),俗称“大衙门”。可以说诺邓在封建社会是一个经济特区。公元1383年,明朱元璋在全国设了7个“盐课提举司”,云南就有4个,诺邓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是其中之一。据万历《云南通志》载:“汉代,云南有两盐井,安宁井和云龙井。”据考证汉代的云龙井就是诺邓井。那么诺邓盐井已经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古代人们背着卤水回各自家里烧盐,制成的食盐需要交到盐局,再由盐局贩卖到各地。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年上缴中央的盐课银为38000两(老秤)。而雍正时期的记载,诺邓日产盐1600斤(老秤),年产盐50多万斤。由于诺邓古镇的盐井吸引了各地的商户,它就成了“盐马古道”上的重镇。其中镇上贡姓家族就是靠运盐发家致富的。解放后,海盐大量开发,诺邓失去了盐这个经济支柱,从此就像一个尘封了的村落,渐渐在人们记忆中淡化。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介绍了诺邓火腿.
解说词第一句话:“在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
我们计划在诺邓停留一天,看看这个村名自一千多年得名后就一直没变过的古村落。据说诺邓现有着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遗存,目前存有一百多座依山构建、形式多变、风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有几十个挂牌的保护院子,村子最低处海拔1900米。我们从山下往山上的村落看,只见密密层层、错落有致的一片灰黑色屋顶。因为民居依山而建,正房与厢房、耳房都不在一个平面,因此屋檐上下高低不一,层层递接,形成了“台梯式四合院”,天井之内有三、四层台面,逐级上堂,风格独特。据说当地有个叫做“五滴水” 客栈,就是因为雨水落到地面需要五次而得名。而且,在这个小村子里,在中国大地上见到的寺庙、牌坊、会馆、祠堂、府第、巷道、墓葬……一应俱全,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材料。
诺邓村有大约20个姓氏,形成于元、明、清时期,其中很多姓氏的村民,其先人原来分别来自江西、河南、江苏、福建、四川,以及云南省内的大理、洱源、邓川等地,都是到此为官,从而留下了子孙后代在这里,其中段姓为大理国王族之后。因此这里的先民是白族,族谱却是由内地迁来的,不管曾经是什么族种,后来都逐渐被当地白族文化同化与消融,形成了今日诺邓特有的内地汉文化与当地白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民族文化。

从山下看诺顿古村,最高处的大青树是诺顿村的地标
我们住在诺邓近山顶的民宿,通往民宿的路山高坡陡,我们这群六七十岁的老人自己拎着沉重的箱子是绝对上不去的,所以请了“马帮”来帮我们驮行李上山,我们则带着随身小行李爬山。诺邓很多人家都养马和骡子,靠它们驮运物品上下山。几乎空手爬山的我们,虽然有台阶可以攀援而上,但是这里的台阶又高又陡,而且似乎没有尽头,早上刚在樱花谷爬了山,体力消耗不少,再爬这诺邓村的山,就更觉得累。导游吆喝着“马上就到了”,“拐弯就到了”给我们打气,经过近半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到达了我们要住的民宿,这里已经接近山顶了。进入房间后不久,给我们驮运行李的骡马也到了,每头骡马驮四个箱子,想想刚爬上来的那些陡峭的石阶,觉得这些骡马好辛苦。但是导游说,跟那些在雾里村见到的驮运砖块沙石的骡马相比,这里的骡马其实轻松得多,那些沙石比我们的行李箱重多了。
下面第五张图是我们住的民宿“古井客栈”,从图中可以看到,房子盖得非常紧凑,而且如上面所说,各房间都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只有一个小小的天井,玉米就晾在下一层房屋的屋檐上。按上面的描述,雨滴从他家的房子的最高一层滴到下面,至少也得滴四层。

运行李的骡马

诺邓村的山路

诺邓村的山路

诺邓村的山路

在诺邓住的民宿一角
第二天早上,导游请了村里一位黄姓老人带领我们参观诺邓村,玉皇阁建筑群古迹。他家住在比我们住的民宿更高的地方,所以还得接着爬山。这老人已经72岁,但爬起山来依旧健步如飞,经常要停下来等我们。他说为了带人参观,他每天要上下山两次。山路两侧的民宅的院墙都是火山石垒成的,很多院墙上,都有大大的仙人掌探出头来,这种植物,在很多地方都是种在花盆里的,在这里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在土地中。老人所属的黄氏家族是诺邓的大家族之一,祖先原来是福建的客家人,在诺邓产盐初见规模时,被朝廷派到诺邓来做盐务官,是这里的首任盐官,黄氏祖先在任职九年后,因所辖盐课任务未能完成,遂留其子孙在诺邓补征盐课,自己告老回归福建了。黄家祖先娶了当地的白族姑娘,在诺邓定居下来,改为白族。黄家这处房屋原是提举衙门,即诺邓古镇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的旧址,后来因为外迁,这里就演变成了诺邓黄氏家族的住宅。清代乾隆年间,家族人还将提举衙门改造成了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题名坊”,题名坊等同于现在的高考光荣榜。我们看到他家的大门还是当年提举司大门,门楣上方刻有“奉直大夫五井提举黄孟通”的文字,其下的匾额上刻有“世大夫第”字样。清代黄氏家族一共出了两个进士、五个举人以及上百名的秀才,可谓是高考大户。这也是黄姓老人最得意的事。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黄桂是声噪一时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滇中儒杰”。黄家的老宅子已经很破旧了,但黄姓老人是个有心人,把自己的家建成了一个私人博物馆,自任“馆长”,他收集保留了很多白族人传统的各种物品,使我们了解了许多白族人的生活起居的情况。他家的房子属于“三房一照壁”的建筑格局,因为地方太小,照壁“借用”了邻家的一面院墙。诺邓村房屋的建筑格局还有“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一颗印”等。老人还特地让我们观看他家房间的天花板,那竟然是用竹篾(或者是藤条?老人没说明)编出来的。

提举司衙门大门

黄宅正房

典型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因为地方拥挤,这家的照壁借用了邻居的山墙

民居的主人,私人博物馆馆长。这里曾是他家老祖宗的书房

私人博物馆馆主家的识人诗,据说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黄家的后代,都能背出这首诗。
参观完黄宅,我们又跟着他去山上参观了诺邓的玉皇阁建筑群,玉皇阁建筑群在山的最高处,海拔2300米。这个建筑群以玉皇阁为主体,由玉皇阁、文、武庙和木牌坊“棂星门”组成,玉皇阁前的“棂星门”是滇西现存最大的古木牌坊,四柱三楹、飞檐斗拱,“腾蛟“二字位于横梁之中。这个建筑群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玉皇阁建筑群周围都是高大的古黄连木,树高大多在三四十米,最古老的树龄已经有800多年,深秋,树叶红黄相间,色彩斑斓,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
玉皇阁大殿顶层上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可称为“诺邓一绝”,它对研究古代的天文、艺术、建筑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玉皇阁建筑群中,有一座文庙和一座武庙。按明朝礼制,县一级地方才有文庙,但诺邓是个例外。黄姓老人介绍说这是因为这里出了两个进士,因此被特许盖文庙(孔庙),他还特地让我们注意,文庙的院墙上有两个窗洞,说一般文庙墙上是不能开窗的,但如果有进士就可以按进士的数开窗,诺邓出了两个进士,所以墙上开了两个窗洞。这大概是因为云南的边远地区进士很少,所以有这种说法,不然嘉定有3个状元,180多进士,它的孔庙的墙上得开多少窗啊!比较特别的是,这里文庙中的孔子着布衣,既有师长风范、又和蔼可亲,而其它地方孔庙中的孔子像多着帝王衣冠。还有,嘉定孔庙中孔子坐像左右两侧柱子上没有楹联,曾听一位带着台湾小学生参观孔庙的老师解释,没有楹联是因为没人“敢在孔子面前卖文章”,而诺邓的文庙中孔子像两边的柱子上是有楹联的,这是这里的学子们特别有自信还是布衣孔子特别亲民,不在乎有人在他面前卖文章?文庙旁边还有供着关公老爷的武庙,据说文武双全是诺邓人教育后人的宗旨。

玉皇阁,完全是木头榫卯建筑,没有钉子

玉皇阁大殿顶层上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

玉皇阁周围的黄连木,叶子已经开始变红

玉皇阁前的木牌坊“棂星门”,现存的滇西最大的木牌坊
从玉皇阁建筑群下来,回到居住的民宿,骡马帮又在等着给我们驮行李下山了。山下还有盐井、盐局、龙王庙以及驿路、盐马古道、古江西会馆、万寿宫等景点,但我们除了参观古代盐井外,没有时间参观别的地方了。
诺邓井在在诺邓的村口的一座房子里,这房子是专门盖来保护诺邓井的。井中现在还可以打盐水。在诺邓村口离诺邓井不远,我们看到一个制盐的人家,他们把井里打出的盐水在大锅里熬,大锅是烧柴的,炉灶边堆放着整齐的木柈子,灶中炉火熊熊。一个年轻小伙子在照管着锅中的盐水;另一端是个中年妇女,正在将熬好的盐装进一个圆台形容器中压成型,据说诺邓的盐最适合腌制肉类和咸菜,诺邓火腿是很有名的。上山进村的路口,有不少摊位在出售诺邓盐和用诺邓盐腌制的火腿和咸肉。在网上,也可以找到诺邓火腿和诺邓盐的踪迹。
诺邓的晚餐菜中,有一盘用诺邓盐腌制的诺邓切片火腿,味道确实非常鲜美,这里的火腿出名果然不是吹出来的,饭后忍不住跟客栈主人买了一块两斤多的火腿带回家。

盐井中打来的盐水

大锅熬盐

将成品盐塑形

太极锁水图
从诺邓村里出来,我们去看附近的著名的太极锁水图。该景点在云龙县城北面,诺邓河在与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的地方,绕了一个S形的大弯,形成了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地貌奇观,这幅“太极”上有阴极和阳极两个鱼形平坝,与传统道家图案相似无二。在这个“天然太极图”南面山头有云龙县城石门镇的虎头山道教建筑群,东面山头则有诺邓村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这“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观与和中国道教中的神宫神殿联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其中的古代道教文化理念,是一个道教文化艺术珍品。从远处看,四周群峰环绕拱卫,真有万山朝拜之势,实际上这是地质构造运动中形成的特殊地貌,因其形状独特,后来人们又赋予它许多传说和故事,如“太极锁水”、“狮象把门”、“云岭天仪”、“沧海桑田”等,都是形容这片区域中的山水的。因为都是传说、故事,所以在此文中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