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西南联大旧址

(2015-09-14 16:24:57)
标签:

教育

分类: 旅游小记

去西双版纳旅游,特地选择了在昆明停留一天半的行程,目的是要去参观西南联大的旧址。

抗战中,中国大批大学为了保存学术实力、赓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开拓内陆空间而迁校。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奉教育部命南迁,于19378月,在长沙岳麓山下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11日开学,开学一个月后,因战火烧到了长沙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旧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里面,简简单单两根花岗石门柱之间一块黑底白字的校牌,上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是复制的西南联大的校门。

 
                                 http://s2/bmiddle/001TA9BJgy6Vqr2Rqrn21&690 

                    http://s16/bmiddle/001TA9BJgy6VqqY8jLhff&690

                    纪念馆中西南联大校门照片,校歌等

穿过这简单的校门,不远处有一排简陋的平房,木门,木窗,铁皮屋顶。这是保留下来的西南联大当年的教室。教室里一排排木椅,是那种一边扶手上可以放笔记本的,教室前方木黑板架上架着一块现在已经很难见到的木头黑板,黑板前给老师用的是一套简陋的书桌和椅子。教室后方的墙上,是西南联大的校徽。我站在教室里,心里很激动,从众多史料上看,当时西南联大的办学条件、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老师们和学生们仍然认真施教、刻苦学习,就在这样简陋的教室里,培养出来诸多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精英。显然出不出人才靠好老师和好学生,并不是靠好教室好校园。当年的西南联大的校舍,建有学生宿舍36栋,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2栋,图书馆1栋,为砖木结构。可以看到条件之简陋,但是实验室、图书馆,这些大学必备的建筑一点儿不少,搬迁的时候,也带来了一些实验仪器。从西南联大的校史中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实习、实验都是一丝不苟的。如今单纯追求校园之大、之豪华的那些校领导们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呢?

                       http://s14/bmiddle/001TA9BJgy6VqtxGPlH2d&690 

                       http://s11/bmiddle/001TA9BJgy6VqtxRxAm1a&690 

                         http://s4/bmiddle/001TA9BJgy6Vqty46BRa3&690  

                         http://s14/bmiddle/001TA9BJgy6VqtyeDgh9d&690

父亲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就读于这所著名的学校,也许这些椅子中,就有父亲坐过的那一把吧?他当年就是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最后成为知名的固体发光专家。他们那一代人,大部分已经驾鹤西去,但生前谈起他们的母校西南联大,都是满满的自豪。在他们还能走动的时候,每年西南联大校庆时,北大、清华校庆,这些西南联大的老人都会聚在一起,回忆往事,用苍老的声音唱起西南联大的校歌。在北大有复制的西南联大纪念碑,北大副校长沈伯伯的儿子告诉我,他父亲专门带他们看过,还就碑文内容一一讲解,他至今都记得父亲当时那激扬的神采。沈伯伯在今年春节前阴历29去世了,当年他们那些经常在一起的同学,留在世上的已经寥寥无几,他选择在这个日子离去,是去天上和老同学们一起过年去了。

校园深处,有西南联大纪念馆,里面记载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在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的名单中,我看到了外公朱经农的名字,当时他是湖南省教育厅长,看到在西南联大南迁的过程中,也有外公的印记,心里是很自豪的。纪念馆里,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从那里看到,学校的教授委员会的会议记录、即使在昆明,西南联大也曾遭到日军的轰炸,梅贻琦校长为此还有一份关于轰炸情况的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到,这次轰炸的目标就是云大和西南联大。

            http://s14/bmiddle/001TA9BJgy6VqtEWg8Z7d&690  

                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

             http://s14/bmiddle/001TA9BJgy6VqtF7NPDfd&690  

                       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

             http://s7/bmiddle/001TA9BJgy6VqtHNgiy46&690

    抗战期间,联大也有很多学生上了战场,纪念馆里还有西南联大投笔从戎的学生的名单以及在战争中牺牲的人员名单。但是,在学生、教员投笔从戎问题上,基于对长期抗战的预期、对学问的敬重以及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国民政府并没有像“一战”中的英美或“二战”中的苏联那样,征召大批的大学生入伍。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及大学校长们有更为长远的考虑。面对各方激烈争议,教育部不为所动,他们认定:“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所需,我国大学,本不甚发达,每一万国民中,仅有大学生一人,与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至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当局表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但不作硬性规定,西南联大建校八年,培养了两千多名毕业生,参军人数834人,牺牲5当局表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但不作硬性规定,浙大校长竺可桢在《大学生与抗战建国》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美各国都送大量的大学生上前线去是失策,到了战后才深深地感觉到。”“国家为了爱护将来的领袖人物起见,不把大学生送往前线去冲锋杀敌,他们则应奋身图报,努力上进,能把将来建国的重任担当起来,方可对得起战死沙场的勇士,方不愧为今日之程婴。”而在这八年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师生同心,努力学习。在新中国的科技史册上可以看到,西南联大毕业的学生,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我认识的西南联大的长辈,很多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放弃即将获得的学位,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参加建设,在若干次政治运动中,尤其是在十年动乱期间,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蒙受不白之冤,被关进牛棚,有些受到非人折磨,有些被迫害致死,但是他们为科技事业献身的精神始终存在,坚定不移。真正体现了西南联大人“刚毅坚卓”的精神。

纪念馆西边,建有西南联大的纪念碑,这是在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大三校战时使命结束,三校准备返回时立的,由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教授撰文,中国文学系闻一多教授篆刻,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教授书丹。碑文1100多字,简明叙述了抗战及三校离合的经过,阐述了联大可以纪念的四个方面,气势恢宏,被称之为“三绝碑”。其中两段令我印象深刻: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北大,清华,南开,迄今也是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就像冯老先生说的,学风各异,历史不同,但八年间三校亲密和谐,“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这和当今社会那些为了名利地位,放弃礼义廉耻,以致相互倾轧的丑恶之举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了答谢云南人民对西南联大八年的鼎力支持,继续为西南培养师资,教育部决定,西南联大师院留昆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http://s10/bmiddle/001TA9BJgy6VqtONddT89&690    http://s3/mw690/001TA9BJgy6VqtWp2U2d2&690  抗战期间,联大也有很多学生上了战场,纪念馆里还有西南联大投笔从戎的学生的名单以及在战争中牺牲的人员名单。但是,在学生、教员投笔从戎问题上,基于对长期抗战的预期、对学问的敬重以及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国民政府并没有像“一战”中的英美或“二战”中的苏联那样,征召大批的大学生入伍。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及大学校长们有更为长远的考虑。

                   http://s15/bmiddle/001TA9BJgy6VqtP6FYi9e&690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在西南联大的旧址停留很久,但在那里看到的关于西南联大的一切,仍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南联大精神永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