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报业:资源整合推进产业化经营
由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津报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型历史话剧《立秋》日前在天津巡演,出现了观众争相购票、演出空前火暴的场面。该公司是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实行资源整合、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产物。自去年成立以来,相继承办了天津泰达足球队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的3个主场比赛和第25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的球票推广、销售工作等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据了解,公司一年来策划参与了商业演出活动几十场,利润近百万元。与此同时,体育、视觉两个新闻中心的组建从结构上打破了原有以报纸为单位的条块结构,结束了各报体育、摄影报道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了以内容经营和产业经营为主体的“扁平事业部”模式。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牛一兵认为:“这是我们坚持以资源整合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三个整合,建立三项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实现人力、新闻、办公地点三整合
整合人力资源。集团将《天津日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3家报纸体育部和《球迷报》的宣传资源及采编队伍整合为集团体育新闻中心,将4家报纸的摄影记者整合成集团的视觉新闻中心。日常报道由各版组负责,各组负责人每周召开例会研究报道方向、策划新闻选题,对于重大赛事及突发事件则由新闻中心采编部门对人员、版面及报道内容进行统一筹划,根据赛事需要调配参与报道的记者人数,在赛事进行中,及时协调前方记者采写和后方记者撰写评论。与以往相比,通过这种整体联动、资源共享、统一指挥、各有分工的操作方式,新闻的可读性更强、版面内容更加全面充实,而且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采访费用大幅下降,特别是出差采访的费用降幅达50%。
整合新闻资源。为提高新闻资源利用率,新闻中心记者采写的稿件、拍摄的照片,由各版组负责人把关、审阅、修改后统一签发至新闻中心稿库。集团各报的夜班编辑可通过采编网浏览稿库所有内容,依据各报特点及稿件质量进行新闻选择。为避免新闻同质化,新闻中心详细研究了党报与都市报、不同类型都市报、都市报与专业报之间的定位与读者群,提出从新闻源头入手进行细分,然后加以后期对标题、稿件内容等方面的二次编写与包装,将新闻作出新意。
整合办公地点。集团在组建两个新闻中心后,分别将相关人员的办公地点集中到一处,并对办公环境、办公设备进行整体改造与升级。集中化办公不仅增强了原各报采编人员对中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相互迅速适应各报的节奏和运行流程,形成了高效互动的工作氛围。同时,还大大方便了实现整合后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度。
采编效率、经营效益整合后大幅提高
集团通过采取整合资源的三个整合和建立三项制度,整合产生的优势日益凸显。
新闻采编效率大大提高。以往一场中超比赛,《天津日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球迷报》都会派记者采访,人数最多时仅文字记者就有10名。这不仅浪费大量人力,而且在报道效果上容易造成新闻内容同质化。同时,由于各报对采访对象、选取角度、报道口径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经常出现“内战”甚至“乱战”的现象。资源整合使原先隶属各报的编辑记者,全部变成了集团的编辑记者,人人树立了产品中心的观念——记者负责到一线采写,第一时间将稿件发回新闻中心,新闻中心再将稿件统一加工调配,多次、系列、多平台进行发布。实现了集团倡导的“从第一采写到第一发布”的重大转变。
促进集团内部子报的转企改制和经营活动的开展
去年7月,集团体育新闻中心按照新闻宣传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的要求,剥离《天津日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3张日报的体育部和《球迷报》资源,成立了津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属于体育新闻中心下属经营性部门,承担文化产业方面深度挖掘与开发的职责。体育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人员采用聘任制,个人收入全部与岗位、业绩、贡献挂钩。同时,中心根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要求,对非时政类报刊《球迷报》实行转企改制,该报采编人员全部纳入企业编制,实行按劳分配。实行公司化管理后,《球迷报》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资源整合、机制理顺、激活人才、鼓励精品的措施,使得这张连年亏损的报纸一下子“活”了起来。稿件质量有了根本性提升,广告额也成倍增长。津报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一年来策划参与了商业演出活动几十场,利润近百万元。目前,该公司正在朝着多元化、品牌化、良性化的方向发展。
(《珠海报业参考》选编
策划主编:邓闪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更多>>> 本刊 [总.目.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