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韦达养生学简介

(2010-07-23 08:30:59)
标签:

健康

介绍篇

来自古印度的韦达养生学

“韦达养生学”(Ayurveda)来自古印度的韦达文明,和其他古文明很大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灵性的,而且直到今日,在现代印度仍然有很多选择遵循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面对这一似乎是外来的东西,我们是否能抛弃成见,先看看它到底在讲什么?有没有道理?值不值得试试?这考验着我们的度量和智慧。借用文艺复兴时代法国的散文家蒙田,在“论食人族”种的一句话:“应该注意自己是否执着于一般的见解:论断事物时,凭借的是道理,而非人云亦云。”

 

   现代人的生活倾向于物质化,物质上的提升和享受却带来痛苦和烦恼。饮食是生活中的大事,影响着人的身体,心理,灵性。根据韦达养生学,书本企图传递的是——能帮助现代人回复心灵平衡健康,而且切实可行的饮食讯息。我们也相信唯有如此,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文明的进步,而非无意识的在物欲横流的汪洋中缓缓灭顶。

身心灵三层面兼顾的“全人”观

 

  “韦达”二字来自梵文Veda。中国古时的佛教僧侣把它翻译为“吠陀”,这样的译名不知是否含有贬低之意?但是根据圣典<<博伽瓦谭>>1篇第3章第24节记载:佛陀显世时,适逢韦达经典遭误用。当时人们假动物祭祀为名,行屠杀动物,满足口欲之实。佛陀主张灵性的生活始于非暴力,谴责了误用经典的人:然而,经典本身并没有错!

 

   在佛陀之前几千年,伟大的圣哲维阿萨(Vyasa)某日早起沐浴,静坐观想,透过超然的视域,他看到了这个铁器时代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因此为了众生福祉,他沉思默想。之后,便将从远古口传下来的韦达经典重新编纂,一分为四,分为梨俱,雅育尔,沙玛,阿塔发(Rig,Yajur,Sama,Atharva,便于众生学习:病交于四个圣人保管传递。虽然今日看韦达经典会觉得支派众多,但其最极致的本源即为圣维阿萨所编的四部韦达经典。

 

   韦达经典内容包罗万象:譬如说胎儿在子宫中成长,人类直到20世纪末终于透过机器得以窥看:但经典中早有详实的描述。

 

   韦达经典的知识也渐渐为科学界所证实:譬如在五,六百年前,几乎全世界都还相信地球是平面的,但韦达经典中早就说地球是“Bhu-Gol”(圆形球体)。另外韦达经典宣称烈火中也有生物,但早期科学家认为细菌无法存活于沸水中,更别说是火里了:但是后人还是证实火中确实有生物。

 

韦达养生学阿塔发韦达经

   韦达养生学(Ayurveda)即源于阿塔发韦达经,着重于饮食,运动,生活习惯来预防疾病。即使生病,也多采断食,减食,特殊食物或草药来恢复身体的平衡。在遥不可知的古老年代,人们依赖大自然,也配合大自然的脉动过生活:没有现代精密的机器或技术,他们的直觉力,本能就可直接感受到植物药草的疗效,而且,他们身体力行,再将经验传给后人。

 

 韦达养生学也包括印度几千年来生活经验的累计,但是千万别以为人家是     印度的民间疗法而已!因为韦达养生学有非常科学化的体系,在印度还设有韦达养生学的医学院的研究所,也常见欧美日的学者前往取经呢!

 

“人”有身,心,灵三个层面

在这世间,人都有三个层面——身,心,灵。

 

人应该充分觉知到自我有这三个层面,并平均分配时间精力来经营,以免虚度此生。现代人倾向于一味的花很多钱保养照顾身体,觉得这样就是对自己很好,殊不知只重肉体,已破坏了身,心,灵的平衡,结果注定是悲剧。因为活着时,尽管拥有满足感官享乐的一切富裕,但由于没有心灵的知识,心灵必将枯竭。不断满足物质欲望,却不断扩大心灵空虚的版图。由于只顾身体,死亡时身体个元素崩溃瓦解,所有有关身体的一切美丽,名望,财富,力量,物质,的知识也都将灰飞烟灭。原可利用打好人生灌溉心灵,提升心灵成长的良机,也就此错失。

 

<<博伽梵歌>>2章第13节诗中奎师那说“困于肉体种的灵魂,会和肉体共同经历童年,青年,老年的变化,但是在肉体毁灭是,灵魂会进入另一个躯体。清醒的人不会被这种变化所迷惑。”

 

“灵性”的“我”是“真我”,是永恒的,透过“意识”展现,拥有愿力。

 

“心念”和“智力”,“假我”共同构成“精微体”

 

“物质躯体”的“我”由五大元素(土,水,火,风,以太)构成。若不具备“灵心”和“精微体”的知识,也就没“真我”,“假我”的观念,人会以“我就是这个身体”的概念行事,认为“满足身体感官的需求”是人生的目标。

 

换言之,若没有“灵性”的知识,“物质躯体”便沦为“心念”的工具,透过身体的感官去追逐使其快乐的人,事,物。而且“心念”有时也控制不了“感官”,甚至于“身心”都成了“感官”外的奴仆。也就是说,当眼耳鼻舌头身(皮肤),肚腹,生殖器等感官迫使人人去满足他们的时候,不知如何控制感官的人便受其胁迫,为满足其索求,甚至不惜伤天害理......带来种种恶报。

 

古印度圣人的主张不同与现代人。现代人倾向于先顾身体,行有余力的话再以美好的音乐,艺术等填补心理的需求,至于灵性则是随机的,被动的,不愿面对的,或觉得老年时才需要担心的。

 

古圣先贤早已揭示“真我”----也就是“灵性”---才是解决一切的灵药。她们早已知悉灵性的追求是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要件,而灵性的发展则是人能体会到自己对大自然母亲有所亏欠,自己不可能不仰赖大自然母亲而活!当然也就会心存感激,在“人”和“大自然母亲”之间谋求和乐共存的平衡关系。当“人”先具备这样的灵性认知后,他这个个体的“心理”和“物质躯体”两部分便有所依归,他生活当中的一切;饮食、工作、娱乐、休闲等活动,才能不上正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