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槐树;保定府西关谢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
当年,南柴村是从河南省南阳一带迁回山西的。姥爷就知道他们父辈是从南阳、唐柏、镇平迁回来的。从大槐树下迁出去,故土难离,思乡心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又陆陆续续返回山西老家,母亲的爷爷就是返回来的一部分人。所以,母亲的爷爷、奶奶、我的姥爷和姥娘、舅舅和姨都和南柴村人一样全部说的是河南话。
南柴村的四周有土城墙围着,四面有四个大城门洞,像个坚固的堡垒,世代保护着这些返迁的山西人---河南人---山西人的安逸生活。
大舅叫王永义从小出生在南柴村,十几岁来到陕西咸阳纺织厂工作,1962年退职回老家务农。母亲七岁就跟姥娘从山西老家来陕西投奔大舅,从此改变了母亲的一生。
现在生养母亲的摇篮--南柴村离我们近在咫尺。可惜,天黑只能看到远处南柴村的点点灯光,这里相距父亲的家20公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南柴村可以隐约看到远处的吕梁山脉,山脚下就是父亲出生的小山村。
晚上21点终于到达目的地,汽车在村口左转弯,旁边就是村口的百年涝池。我们一行五人风尘仆仆安全到家。
明天是母亲的祭日,阴历二月十一日,正好村里从明天起就要连续演三天蒲剧戏,午场和晚场一共唱六场本戏。真乃上天巧安排。希望山西芮城蒲剧团全体演职人员精心准备,为小山村演好戏,唱好戏!我们全力支持,捐资助唱捐款200元。为母亲过一个隆重热闹的三周年。
我心情激动地拿一个手电筒,邀请吉林哥和我一起去村外看搭台唱戏的地方。
刚走到村南头就看到场院边已经用钢管脚手架搭建、用红白蓝相间的雨布做蓬布,戏台内部布景幕布灯光全部搞完毕。戏台两侧有红纸书写的长对联,看来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只等明天的开场锣鼓了。
戏台下,早有人从家里搬来长板凳,小板凳。长圆木、长木板两头都是化肥袋子装土做墩子支好,很像剧院的一排一排的座位。
忽然,我身边伸出一个长木板,回头一看,原来是村里人扛了一个长木板,手里还提着一个袋子,他看见我打了一个招呼就认真地放下木板,一头搭在别人的土袋上,另一头压着自己带的土袋子上,我看明显一头高一头低,只见他又提着袋子到旁边的地里用手往里刨了一些土提过来重新支好木板,心满意足地拍拍手上的土。
戏台外围已经有很多远道而来的小商贩前来助兴,有几辆三轮蹦蹦车停在那里,旁边有一家用绳子拉起地界准备明天套圈。还有自行车保管站,虽然天很晚了,但是他们还在忙碌着。最引人瞩目的还是羊杂肝汤泡馍的摊子,已经支好两口大铁锅开始煮羊骨头,男主人正从蛇皮袋子里往外掏羊肉、羊肝、羊头、羊骨头。他每取出一块在眼前认真看看在放入开水锅里,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看来明天就可以开张大吉。
我身边的吉林哥就是放羊倌,家里圈养着50只大绵羊,刚才群弟还和他开玩笑说明天要吃他一只羊,他只是憨厚地笑而不答,追问急了才笑着说:“能行么!杀就杀一只,吃一下!”惹得人都笑了。
在戏台旁边站着几个戏班子的工作人员,还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明天,一场好戏就要紧锣密鼓地上演。
明天,母亲的三周年纪念活动也要隆重开始。
明天,好戏还在后头。
第二天,按老家风俗所有亲戚后辈都要参加纪念母亲三周年活动,要去老祖坟隆重祭奠。在吉祥哥的带领下,大队人马提着准备好的贡品、纸扎、鞭炮、香纸浩浩荡荡排着长队出了村子。
我正走着刘腾飞跑过来拉着问:“爷爷,我老姑咋没有回来呢?”知道他问的是我三姐,我说:“这次老姑有事没有回来,下一次一定回来看你!”腾飞很失望地又跑到队伍前面了。多么可爱的小腾飞,他爸爸叫刘建军,他爷爷刘吉祥是我二爸的大儿子。现在他们三人又是刘家的长子、长孙、长重孙子。当年刘建军刚出生时还是我母亲给他起的名字。他爸爸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当兵。如今,刘建军的儿子刘腾飞都十岁了,真是人丁兴旺。
http://s14/middle/678e40f1xa4cecdbbcc4d&690 三周年唱大戏" TITLE="第八章 三周年唱大戏" />
沿着村东头的梯田顺坡路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刘家先人长眠的祖坟地,这一层梯田是十几棵老柿子树,上下梯田都是绿油油麦子地。这里埋葬着爷爷、奶奶、二爸、二妈、四爸、四妈、我的亲爹和亲娘。
三年,三年了,整整三年,三年来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长眠在这里的亲人们!今天为母亲过三周年再次来到祖坟祭拜先人,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
吉祥哥用小木棍一边挑着烧纸一边念叨:“放心吧!都好着呢,屋里和外头都好着呢,孩子们都听话,孙子刘奔也考上大学了,刘鑫今年也能考上大学!多烧些票子,几亿元花去吧,想吃啥想买啥用不完,现在多好都听说。”
鞭炮声响彻吕梁山,纸灰随风飘向天空,柿子园每一棵百年树木都见证了这里发生一切。父母亲的恩情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只有心里默默祝福愿父母亲安享天堂之乐,祝福人世间活着的人幸福安康!
我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拍拍身上的灰尘,随着大家默默地离开了柿子园。我三步一回头地顺着梯田小路慢慢走下山去。
中午吉芳把自家叔伯弟兄们都叫来吃饭,院子里摆了六桌酒席。今天中午芮城蒲剧团第一场好戏也要开场。高音喇叭里已经放蒲剧的录音了,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听着蒲剧音乐。三姑在一旁已经坐不住了,看着我高兴地不停笑着,为了看戏在南贾汾的三姑前天就拖着疼痛的腿早早来了。
当酒桌旁边又多了十几个空啤酒瓶时,提前结束了酒席都去看戏了。
在村东边的打麦场新搭建的舞台前坐满了村里的父老乡亲和远道而来的外村戏迷,眼巴巴地盯着戏台等待开演。我来到戏台人群后面亲自感受农村看戏的热闹场面。白天演戏的效果没有夜场好,但是这不影响人们盼望看戏的渴望。
这时,我看到吉祥哥这个当年的退伍军人、原曹家庄乡党委书记手拿稿子快步走向戏台中央,他用手动了一下立式麦克风又用手轻轻敲了一下,半弯腰用浓重的晋南方言说道:“喂!大家安静一下,静一静!”然后又咳嗽了一下:“今天是咱们村36岁属鸡的年轻人自发捐款,还有48岁属鸡的赞助,邀请芮城蒲剧团来咱们村为大家带来几台本戏和折子戏。咱们一来感谢这一帮年轻人出资请来剧团,二来可以活跃咱们村的文化生活,一共演三天六场戏,有午场、还有夜场,希望大家遵守秩序看好戏。现在有请他们几个36岁的年轻人来台前献牙(爷)!”
吉祥哥话音一落,只见几个年轻人手里提着很多东西、几个人还抬着一个大纸箱,里面装有糕点、糖果、白酒、花炮、大盘鞭炮。他们点燃几柱高香摆放在戏台前,三叩九拜,戏班乐队还配着蒲剧戏曲过门音乐,先由一人打开一瓶杏花村白酒敬献天地,然后把酒洒在台前的土地上。此刻,戏台两边鞭炮齐鸣,远处还有20头礼花炮和40头的冲天猴。接二连三地天空地下劈劈啪啪连续爆响,场面很是壮观!
http://s3/middle/678e40f1xa4ced18026c2&690 三周年唱大戏" TITLE="第八章 三周年唱大戏" />
现场观众情绪激动,此时热闹气氛达到高潮,大家纷纷拍手鼓掌。戏台上的几个小伙子又拿出一大包糖果,双手捧出“呕"的一声用力抛向戏台下的人群,顿时观众席上的大人、小孩、老汉、老大娘都欢呼高兴地站起来双手伸向天空抢糖吃。欢声笑语响成一片。几万头的鞭炮在人群外的土地上震得尘土飞扬,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响彻小山村的半山高空。
经过十几分钟的狂轰乱炸,终于平息了,安静了。
12点30分,山西省芮城县蒲剧团第一场好戏终于在紧锣密鼓的前奏下开演了。猩红色的大幕徐徐地在两个人的牵引下向舞台两侧两拉开了。
因为是白天舞台灯光用不上,所以舞台效果不太好。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台下观众津津有味在欣赏蒲剧折子戏《苏三起解》。如果母亲活着一定会端坐在舞台下的人群中认真观看侧耳聆听。
我一个人站在观众席后边看戏,心情激动地被眼前的一幕一幕场景所感染,眼含热泪用心替父母亲欣赏他们生前最喜欢的蒲剧。
低头看都是家乡父老乡亲的背影,抬头看台上是苏三一身红囚服,带着囚枷镣铐正在亢腔激情地演唱。左边是麦地,右手是村子。远看是延绵不断的吕梁山,回头看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天空是蓝天白云,脚下是尘土麦地。蒲剧的优美唱腔随着高音喇叭的高分贝传向几里之外,父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能享受到这乡音、乡情、晋南蒲剧的沁人心腑韵味。
http://s6/middle/678e40f1xa4da7c8decf5&690 三周年唱大戏" TITLE="第八章 三周年唱大戏" />
晚饭后,我邀请王西咸师傅一起去看戏,今晚上演古典戏《清风亭》。
傍晚气温很低,戏还没有开演又起风了,我们坐在戏台下左边靠后的位置,我回头看见三姑、吉林、福仙、群弟都在大铁锅冒着热气的卖羊杂汤摊前吃起来了。我叫王师傅去吃,他说:“不吃,刚吃过饭吃那干啥。”我忍不住闻着羊汤味过去了,福仙给我让出半碗尝了尝鲜,正宗的山西羊杂肝汤。三姑高兴地都吃了一大碗。
第一遍开演的铃声响了,舞台灯光大亮幕布拉开,好戏《清风亭》正式开演了,我赶紧回到自己的座位,可偏偏这时又起了风把幕布都吹起来了。我把防寒服的帽子拉起来戴好,左边没有人只是黑乎乎的望不到边的麦地。我扭头看看王师傅他穿的衣服少双手抱在胸前明显有点招架不住,尤其是秃顶少有的长发被风吹起来,他用手轻轻一捋再按一下,可一阵风又吹起来,有点不耐烦闹着要回去,把王师送回去我又返回来继续看戏。
刚看了一会旁边有人在笑,我回头看见吉芳和媳妇就站在我身后,大家都笑他媳妇头上戴的一顶圆太阳帽,身穿一件花格子半截呢子大衣,头顶圆太阳帽子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喜欢的蒲剧戏,人家笑她还不知道人家笑啥。我一看也忍不住笑了,她那滑稽样子真像个越南女人,双手还插在衣服兜里漫不经心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
风越来越大了,还飘起了小雨,有几个胆小的站起来要退场。大部分戏迷还在专注地看戏,我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已经随着剧情内容看进去了。
《清风亭》写薛荣妻妾不和,妾周氏生下一子,被迫抛在荒郊,被以打草鞋为生的老人张元秀夫妻拾得,取名张继保,抚育成人。13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周氏带走。张元秀夫妻思儿成疾,每日到清风亭盼子归来。张继保得中状元,路过清风亭小憩。张老夫妻前往相认,但张继保忘恩负义,不肯相认,把老夫妻当成乞丐,只给他们二百钱。老婆婆悲愤已极,把铜钱打在他脸上,夫妻相继碰死在亭前;张继保也被暴雷殛死。
苍天有眼对不义之子,五雷轰顶,遭雷劈而死,结局悲惨。此剧教育人要孝敬老人,不能忘恩负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做人道理。
2001年底工作总结以后,公司利用春节假期组织全体员工去云南西双版纳旅游。唯有我请假没有去,我已经答应母亲今年回老家过春节。这也是母亲几十年的一个最大心愿,圆了母亲一个多年的梦。我和爱人女儿陪母亲回老家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
正好过年那几天南西城村请山西省乡宁县蒲剧团唱了三天戏,我们天天陪母亲去两里地的南西城看戏。三天半看了七场戏一场也没有落下。
每天中午和晚上吃完饭,吉芳开上柴油蹦蹦车拉着去看戏。一天两场,场场不落。每看一场戏母亲都要和我探讨讲解剧情,我和母亲都把台上的演员的面容记下了。那位演员一出场母亲都知道他上一场戏里扮演啥角色,扮相、演技评论一番,超出了一般人看戏的境界。
三天轮番上演《薛刚反唐》《三娘教子》《芦花》《清风亭》《空城计》《舍饭》《周仁回府》《挂画》等。
一天晚上演《周仁回府》本戏,我和母亲一起前去观看。
《周仁回府》的故事情节:
周仁知恩图报,为了救结义的哥嫂,献出了自己妻子的生命让妻子代替嫂子去嫁入严嵩府中,刺杀严贼不成而自刎。周仁忍住了污辱、委屈、被人误解、被人唾骂,甚至被哥哥误以为周仁报恩以怨而毒打,当时,周仁的结义哥哥杜文学正在发配途中严嵩陷害了时任朝中重臣的杜文学之父,全家受累。杜文学的门客出卖了杜文学及周仁。严贼看上了杜文学的妻子胡凤英,周仁为救哥嫂,让自己的妻子李兰英替嫂前去,周仁此举无人知道,老家人骂得周仁狗血喷头,周仁还要装作图富贵忘恩之人;哥哥在发配途中打得他皮开肉绽,他都没抱怨哥哥一句。严嵩倒台後,杜府得到昭雪,周仁哭祭妻子时,还说出受苦的哥哥的仁义话。
当周仁在自己屈死的妻子坟前遭到哥哥的屈打哭着用手扒坟时,我和母亲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母亲一边用手绢擦眼泪一边用沙哑的嗓子给我讲着戏的内容。
至今,我都忘不了母亲一边看戏一边泪流满面给我讲解剧情的场景。我们在台下看戏,也是戏台上演员们注意的目标。母亲71岁了穿一件棉衣,外套一件她非常喜欢的暗红色风衣,头上围了一条很漂亮的纱巾。我回头一看多么富态的老太太,白天晚上都坐在台下认真地看戏,已经成了戏台下观众席上的一道风景线。那几天是母亲这一辈子最高兴的日子,也是生活的最愉快的日子,过足了家乡蒲剧戏瘾留下难忘的印象。
七十年初期戏剧界开始搞活,话剧、现代戏、后期古装戏也有了。终于有一天咸阳新兴剧院请来山西省新绛蒲剧团要演古典剧《打金枝》。我特别激动地跑回家报告爸爸妈妈这一好消息。第二天就买了两张晚场座票。我买了站票进去站在左边的栏杆旁,看着父母亲拿着戏票找位子坐在观众席上,我心里非常高兴,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蒲剧,一直到现在只要广播电视里有蒲剧唱腔刚一放出来就能听出来是不是蒲剧戏。
父母亲喜欢家乡戏,我就注意每天的广播电视报,只要有蒲剧节目预告就用笔记下准时收听。
1982年我结婚做家具时叫木匠做了一个音箱,同学王健林组装双喇叭音箱,中间是红灯收音机,最上面是一部电唱机。在西安北大街商场买了几张蒲剧唱片,阎逢春的《舍饭》,王天明的《空城计》,朱秀英的《三击掌》,父母亲高兴地天天可以在自家院子随时欣赏蒲剧唱腔。
父亲1958年在西安易俗社剧院看了一场蒲剧戏,到现在我还保留这本剧情介绍。
山西省运城蒲剧团,主要演员:王秀兰、阎逢春、筱月来、杨虎山还有剧照。杨虎山还是襄汾县南贾村人,1957年参加山西省第二届戏剧会演以《赠绣袍》一剧荣获优秀演员奖。
1989年当有一台录放机时,买了一盒蒲剧《窦娥冤》盒式磁带。再后来有了VCD机时,又买了好几盘蒲剧光碟,温俊祥、范小黑的《芦花》,郭泽民的《跑城》等。
母亲经常自言自地说:“看看现在都拽成啥了!”
如今,我一个人坐在漆黑的戏台下,和本村的乡亲们一起看戏,仿佛母亲还在我身边坐着看戏,只是没有人再为我讲解剧情。我默默地也替着母亲认真看戏。随着剧情的发展看到激动时还会感动的掉下眼泪。
又起大风了,还夹杂着尘土向人们吹来,戏台上演员唱的正欢。我拿出手机拨通远在咸阳的三姐家,我激动地说正在看戏,你听,蒲剧还在唱着呢!她兴奋地回答:“好听,好听!真好听,美的很!唱得真好!”一种乡音,一份乡情连接着我们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
第二天早上飘起了小雨,按计划今天村里组织部分演员上山去土地庙唱戏、烧香祭拜,我担心雨下大开车上山不方便。我和吉芳商量决定提前上山。我搀扶着三姑坐上夏利车,一行五人开车沿着吉芳当年率领几户村民亲自开的盘山土公路,在吕梁半山上左拐右拐绕着层层梯田,一直往半山腰土地庙驶去。
三姑是父亲姊妹七个中最小的一个妹妹,饱经风霜、一生务农,年过古稀平生第一次坐小轿车,三姑坐在舒适的小车内,心情激动地看着车窗外熟悉又陌生美景,层层梯田里泛着绿油油的麦苗,七沟八梁长满了花椒树和柿子树。满山的石头下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石,石灰窑冒着丝丝白烟。天灰灰朦朦地下着牛毛细雨,三姑和吉芳福仙坐在车上都很兴奋看着美景指指点点。
在半山腰离土地庙20米的地方把车停下。
http://s13/middle/678e40f1xa4dc9e40724c&690 三周年唱大戏" TITLE="第八章 三周年唱大戏" />
这座土地庙是在原土地庙的地基上重建的,“土地云柏几千年”是北西城村八大景之一,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各地乡村均有分布,以至凡有汉族民众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土地庙。
上联:有庙无僧风扫地
下联:香多烛少月点灯
前些年村里自发上山修路 ,为保平安捐资修建了这座土地庙,每年村里人上山烧香,只是在土地爷的空位上放了一块红布替代。有一年,母亲回老家得知这件事后,回来几次嘱咐我出差时操心给老家土地庙请一尊土地爷。
2000年我到河南洛阳出差时,专程前往著名佛教圣地白马寺请回一尊唐三彩土地爷坐姿像,形态逼真,造型美观,一尺多高,面容慈祥,和蔼可亲,非常满意。回到洛阳华强齿科商店找到一个木箱子,小心包好轻放,我看旁边还有空间,又买了两盒红旗渠香烟,两包爆米花严严实实放在土地爷旁边。把箱子订好拿到九鼎邮电局,经工作人员检查属易碎品不受理。再三解释都不行!
我耐心解释说你看看这是一尊土地爷像,我老家有个土地爷庙几十年就是没有土地爷供奉,这是刚从咱白马寺好不容易开过光请回来的,现在要把他寄出去也是为老家人办的一件好事善事。一席话把几个工作人员都逗笑了,众生皆有佛心,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慈悲之心打动了她们的心,终于把尊贵的土地爷像寄出去了。我也圆满地完成了一件母亲交给我的光荣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