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豆芽塞肉

(2011-01-22 16:07:05)
标签:

杂谈

    介绍了一款家常菜“三丁蒸豆腐”,再介绍一款私房菜“豆芽塞肉”。先讲一个(传授菜谱的)本家叔公的奢侈生活二三事:

豆芽塞肉

    华太师第二十四世祖琳圃公的幼子蓉初无子,便嗣睛初公的幼子优卿为子,却不料优卿之子绍裘也无子,照理应该嗣我祖父德良公为子。事出意外,优卿公作主抱养了甘露街上王姓人家的第二个儿子,取名克昌。

    优卿公用一斗黄豆起家,挑着担子,走街窜巷叫卖酱油。生意做大了,就请师傅开作坊,在甘露街上挂牌卖“鹅湖牌”酱油,店铺三开间前店后坊,对面沿河建起水陆码头。民国四年,产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得了金奖,自此“华丰泰”的名声享誉国内外,四乡八路的烧香客都来买这酱油,家业便日进斗金地兴盛起来。

    克昌叔公(与我祖父同辈)进了华家门便如老鼠进了米缸,诺大的家业他说了算。十八岁娶了硕放大户人家陈姓的闺女,八人大轿在苏州六城门兜了一大圈,在甘露街上摆开流水宴席酬谢四方亲朋好友。自此一年一个,一口气生了十个儿子。华氏那一脉便枝繁叶茂,人丁光旺了。克昌公是食不厌细,衣着择鲜。氏族里的长辈都知道,他家一个儿子用一个奶妈。奶妈不仅要喂小少爷,每天早晨还要供老爷一碗鲜奶。午餐当然是老爷太太先吃,夏天咸鸭蛋是几十个一起打散在脸盆里清蒸,克昌公吃了蛋黄,蛋白就是奶妈和作坊师傅的份。鸭子是一群一起杀,老爷太太吃鸭舌、鸭蹼,奶妈下人吃鸭肉。

    有一年夏天,小船载着六十甏酱油去上海送货。到了十六铺码头克昌公就急匆匆地赶到老裁缝处要做两件派力司长衫,而且一定在明天早上交货,随后就进了赌场。一夜排九摊下来,将一船酱油抵给了赢家,他穿着新长衫若无其事地回到甘露。第二天换下长衫落水一洗,挂在竹杆上便散了架,——原来是用浆糊粘的。

    如此这般消费,声名显赫的“华丰泰”到解放前夕已经徒有虚名,既无高楼大宅,也无良田厚土。只剩下一块金字招牌和一个酱油作坊。人民政府收归国有后,工厂搬到城里,连克昌公也一起厂当了包装工人。

    当了工人的克昌公虽然没有锦衣玉食,但是对美食谱仍有研究,还努力付之实践。比如:这“三丁蒸豆腐”就是他教我的。那时我在甘露插队,他从无锡城里回甘露休息,骑马式地坐在长凳一头,用孙子削铅笔的刀在长凳的另一头仔细地切三丁,口授了这款“家常菜”。当然最重要的是另一款私房菜——“豆芽塞肉”。先卖个关子,请潮友们猜一猜,这肉如何塞进豆芽呢?

    吃得这么讲究,自然要得“三高”。克昌叔公只活了59岁,77年便脑溢血去世了。我自然要跪拜磕头再送葬。今天讲出这档子轶事,愿克昌公在天之灵不要怪罪,权当笑话。

(先猜谜,再讲结果)

 

豆芽塞肉(续)

    嫁到何家以后,婆婆(甘露镇上华家另一脉的千金小姐)曾经自豪地介绍过豆芽塞肉的制作过程:将菉豆芽掐去两头,并列铺在白细布上成行,涂上一层调味好的肉浆(有韧劲可粘连),然后将豆芽巻起来,再上蒸笼隔水蒸十分钟就可食用。据说是清宫传出来的西太后食谱。我没有尝过,也就姑妄听之。

    其实我心中早有克昌公传授的真经:选一块六分肥四分瘦的猪夹心剁成肉酱,加以糖、盐、味精、料酒、葱、姜调匀备用。将黄豆芽掐去两头,取一只缝被头的钢针,穿一根粗棉纱线(一尺半长),线埋于肉酱之中,钢针穿过豆芽,棉纱线就将肉酱拖进了豆芽。把塞了肉的豆芽投入煮沸的高汤(乌骨鸡与排骨熬成),稍事即可食用。我相信克昌公的菜谱才是正宗的宫廷秘笈,如此精致的制作,西太后才会颔首称赞。

    各位潮友如有兴趣,两只菜谱都可以试试,不过请不要外传。潘儒巷“吴门人家”的菜谱上找不到,松鹤楼和得月楼的大师傅连听也没听说过。恐怕曹雪芹也未曾吃过,所以贾宝玉与林黛玉也就吃不到。不相信的话,请大永问一声朱栋霖教授,明清史上有没有。这“私房菜”实在是家传秘笈,我当了一回叛徒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