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之《烛之武退秦师》资料
(2013-08-16 21:10:56)
一、文学常识识记
二、课内知识点梳理(学生自测)
(
氾(
(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4、越国以鄙远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朝济而夕设版焉(
8、既东封郑
高考常考词类活用汇总: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可以带宾语,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带宾语,这种现象叫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名词,前一名词不做修饰限制成分。如:籍吏民,封府库。军霸上。鼓乐于此。
2.名词+介词,军于霸上
3.所+名词,名词动用。所字结构所后一定加动词
4.名词+代词
5.而前后是并列关系,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6.副词或者否定副词加名词
7.能愿动词欲望动词趋向动词加名词
二、 名词做状语
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不做主语,那只能做状语
1.普通名词做状语
(1)表比喻
(2)表示对人的态度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4)表示动作
2.表示时间和方位的名词作状语
(1)时间名词做状语
A.良庖岁更刀,割也。岁:每一年
B.表示渐进
(2)方位名词做状语:
单纯的方位名词在行为动词前做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往向等词语
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
生死而肉骨。使死的人活下来,使骨头长肉。汗牛充栋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如:吾从而师之
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用做名词
动词往往在句子中用做主语或谓语,有时候受
追亡逐北
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得:心得。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少仲尼之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使动用法。
如:(1)外连横而斗诸侯。
(2)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3)生死而肉骨
(4)惊天动地
动词的为动用法: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和物怎么样
如:(1)等死,死国可乎?死:为……而死
(2)
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1)义不杀少而杀众
2.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用做一般动词。
(1)素善留侯张良。善:跟……交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当形容词在宾语前,他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3)富国强兵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时,他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登东山而小鲁
子怪而问之
数词的活用
1.数词用做动词(形容词,名词)
如:(1)六王毕,四海一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有贰心,背离
2.数词用做形容词
(1)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二三其德
3.数词用做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
(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敢以(之)烦执事
E.(
F.
夫晋,何厌之有
邻之厚,君之薄也。(
(5)固定句
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高考常考文言句式汇总: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②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劝学》
···以···为标志。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渺渺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之”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不武
“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将焉取之(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吾其还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运用示例】
烛之武
1.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2.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5.“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7.烛之武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的牢骚与怨气,但是他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关心。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的焦急与渴盼。如果没有对国家结实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如此了然?烛之武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烛之武的胜利,因为成功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晋候:
•
•
•
•
5.利益与承诺,若要在两者之间选择,你会选什么?是像秦伯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弃对晋侯的承诺,还是即使面对利益这巨大的诱惑,也会坚持自己的承诺?两者就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郑伯:
•
•
佚之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