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家大剧院旅游摄影 |
分类: 摄影习作 |

1.
图1.靠近地灯拍摄,突出透视关系。

2.
24mm的视角拍不下这么广,多张竖拍,后期合成。

3.
国家大剧院光影结合为半月,拍到游人剪影体现静中有动,同时彰显建筑体量之大。

4.
用手机鱼眼镜头拍摄,视角180度,啥都能拍进来。

5.
同样的接片才拍的这样广。(但有时接不上)

6.
阳光下的“水顶”,高速定格水波纹。

7.
在游人走到合适的位置再按快门。

8.
多与少的对比,红包包是亮点。

9.
怪异的空间。

10.
突出压缩感。

11.
在适当的机位拍摄,创新不常见的几何光影。

12.
把两个不同位置的平面压缩在一起,把“线”组织起来。

13.
鱼眼镜头贴近一个面,形成另一种透视感。

14.
应用广角把窄空间拍大。人物的抓取不可少,使引导线“引之有物”。

15.
广角的应用并不仅仅是视角广,表现透视关系也是一种摄影语言。

16.
点、线、面的集合。费了好大劲才在适当的位置等到一个人,不知咋变成重影?(估计是黑卡成像有误)

17.
虽然使用鱼眼镜头时间不长,已体会到使用其变形的特性还是很有意思的。

18.
如果我们在大剧院能够看到北海白塔、瞭望塔那怎么表现呢?利用一个框架吧。

19.
对角线构图的面和线。

20.
假人当真人拍。
仰拍下的曲面透视构图。
利用光比加后期,突出还未点亮的灯。
商铺的倒影。
上下对称的倒影只有把相机放在地面上才拍得出来。
这个角度谁都拍得出来。
两个维度的镜像。
又一个位置的月牙。
看看大师笔下的构成。
有人匆匆走过。是守株待兔的拍摄。
这种影像也可以倒置安放。
对比:多少对比,动静对比,身份对比......
典型的引导线构图。(人物拍摄绝非一蹴而就,需要等待时机,需要拍多张比较)
用雕塑与招贴画合在一起,二次曝光。
室外同样有构成。
前一篇:【国家大剧院的光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