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友摄影群朋友们在国家大剧院拍了不少照片,由于场景相同,视角相同,拍出的照片画面大同小异。不过这也可以在分析作品的异同之中看出不同作者的拍摄意图和画面的处理方法。想法不同,画面也就不一样。从另一方面来说,同样一排摄友在一起拍摄,作品也会五花八门,没有对错之分。
国家大剧院南侧有一面背景墙,全是艺术家的肖像,相信大家都有印象。怎么拍呢?各村地道都有高招。最普通的就是站在背景墙前伸个剪刀手,拍张到此一游照片。如果你是记录场景,那就要“带”上周边的环境,否则说不清拍的是哪,如果仅是对背景墙感兴趣,那就要精心组织画面了。
我们先来看看摄友们的作品,也许你能看出各位的用意。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最喜欢最后一张(作者:宁静致远)。因为除了透视感我更加喜欢平面感。这张作品很好的抓住了小朋友的动态和所站的位置,组织了良好的构图
。整版图片铺天盖地,幸好底下留了一条白。在国画构图中说是“透气”了。这条白为画面增加了生气。据说拍海面一定要有船或山破一破海平线。这里也一样,红裤小孩往那里一站,破了贯通全画面的白线。好像流水到一个位置突然涌起的浪花。白线是引导线从左至右,看着看着遇阻了,遇到了画面的主体,发生了故事。
画面简单的点线面的处理也非常明确:背景是面,边框是线,小孩是点。面衬托点,线引导点。
从对比方面讲,数量对比:众多艺术家与一个小孩;身份对比:艺术家与游客;体量对比:平面照片与实体人物(照照片以后,人物和照片又都变成平面的了,观者要分辩那个是照片那个是真人,增加了图片的趣味性);动静对比:静止画面与活动的人;景别对比:众多头像与全身像......有对比就有趣味、有联系、有冲突。
从小孩的位置处理来说也是有意思的,不在正中,不在三分之一处,而在角落里。打破了传统构图,有一种新鲜感。好像看完了所有的艺术家后冒出来个未来的明星。同时也调整了画面的均衡。
从节奏方面讲,图片墙是个固定的节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不断重复,既死板又憋闷,但三角形的小孩打破了这种方形矩阵的节奏,画面有了生气。
这幅背景墙是有白色边框的,框取构图时“舍”去了三条边框,使画面得到延伸,使观者有了想象。
说了许多,是不是拍摄时都考虑到了?不得而知。但主要方面肯定有所顾及,次要方面就靠审美和感觉了。事后诸葛亮是为了细致分析,从感觉上升到理性观看,有利于日后提高。避免盲目拍摄,提高出片率。实现感性拍摄,理性操作。
下面谈谈我拍这个场景的过程。一般拍摄都不是一蹴而就。摄影不同于绘画,绘画可以反复修改或另起炉灶重画,而现今数码相机摄影是拍不好再拍一张,直到满意为止。
我拍这个场景共拍了三张。 第一张,见有个游客立马拍一张,先拍下来再说。
这张肯定不满意,等机会再拍。于是来了一位小姑娘摆了个POSE。再拍一张。
小孩这时蹲下了,做了个关注演员的动作。于是我也立刻蹲下(一般拍小孩都蹲下拍,更何况她也蹲下了。如果我站着拍,只会拍到头顶,动作透视感太强)拍了最后一张。这一张比前两张都更有故事。
在这里透视是多余的,于是用Ps的ACR矫正了照片墙,使其方方正正;把照片墙降低饱和度、清晰度和对比度,突出小女孩;小女孩过于偏中,通过裁剪,使其适当“移位”。把前面的地面加深,起到承托画面的作用。
摄影区别于绘画之一就是具有偶然性,或者说运气,小男孩红短裤成了重点色,小女孩的白衣裙也起到有别于背景的作用。可遇不可得。
最终作品如下:
以此照片墙为背景,还可以有啥其它方法构图吗?当然可以。比如一排人蹲在墙前;或一排个子相当的人站着墙前,构图时只留头,好像大家都是艺术家;也许有个小朋友从此跑过;或许你用慢速拍摄,拍出动感的虚像来......这就全看您的把握和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