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桥、流水、人家;大树、绿草、鲜花。今天,中外游人纷至沓来,观光赏景,感受史上记载过的“三里河”。
紧邻前门的三里河由一个历史上的地名,变成了今天看得见的实际景观,自然、古朴、精致、优美。明《河渠志》载:“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
而“正统间修城壕”的确切年代,则来源于《明实录》:“自正统二年(1437)正月兴工,至是始毕”的记载。明代三里河流域河道纵横,居民沿河而居,河道两岸自然形成了居民点。三里河自明正统二年形成,到清末湮没。
三里河不仅是前门地区传统城市肌理、斜街、南北向胡同、东西向四合院的形成之源,更是前门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居民生活、市井民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的三里河绿化景观,依据历史上河道位置和走向,以生态景观建设为主,突出历史、人文、生态、艺术特点,将胡同街区、四合院建筑与自然环境渗透融合,形成特有的自然肌理与清新朴野的风格。绿地空间沿着河道弯曲形态自然展开,同时运用雨洪调蓄系统构建绿色生态环境。
三里河绿化景观北起西打磨厂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门东路、东至长巷二条、正义路南延。总长约900米,占地约1.3万平方米,设计水深平均为0.4至1.0米,最宽10米,最窄4.5米。展现了胡同、院落与三里河“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率先成为前门东区的生态环境范本。
在三里河景观建设中,河道范围内的480户居民告别了破旧的平房而搬迁。长巷头条等9条胡同进行了市政改造、架空线入地和胡同景观整治。河道沿线两侧的房屋里面得到修缮。目前正在进行两侧4个普查级文物(江西新建会馆、江西丰城会馆、安徽泾县会馆、福建汀州会馆南馆)修缮及违建拆除等环境整治。这里,保留了树龄达数十年的原生树木38棵(包括国槐、香椿、榆树、旱柳等),种植了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栽种了13000多平方米花卉,种植了900多平方米水生植物。
今天,三里河绿化景观成为了前门地区居民共享的家门口的亲水公园,也是北京中心城区新添的又一个生态旅游景区。
以上报道转自《北京晚报》 记者
胡铁湘
目前三里河绿化景观已初步建成,为保护建设成果,许多地域和设施还禁止游人涉及,派驻了多名保安看守。“景观”还真是“景观”。因此失去了许多比较合适的拍摄角度,只好作罢。鲜花绿草附近的拆迁和整治区域倒是随意涉猎,于是拍摄的重点转移至此。做个时点的记录,这里的明天会更好!
图1.
为了拍摄有鲜花的前景,征得保安的同意,越过围栏1米拍摄(并无践踏绿地)。

2.
隔岸观景。(对面不让过,也好。)

3.
修缮好的旧屋(里面还破旧不堪)。

4.
小桥、流水、人......

5.
拿来旧路牌,拍张纪念照。

6.
新影壁。

7.
原住民。

8.
带了个短小的三脚架,慢门拍摄。

9.
这张有了层次。

10.
1秒拍流水。

11.
数十年的古树被夜景灯光照亮。

12.
夜景照明。

13.
施工的工人坐在门槛上。

14.
收工进屋。

15.
不同的门墩。

16.
谁知道这铜锁的钥匙是啥样子的?我家过去就有。

17.
陋巷里的共享单车。

18.
新房接老院。

19.
《福星高照全家福》、《春意盎然》、《福》、《社会服务管理社区网格各种力量职责》

20.
《河内家声远 山阴世泽长》老木门内的新铁门。

21.
尚未拆迁的居民在挖掘机旁刷牙。

22.
一边扫院子一边打手机。

23.
榫头。

24.
牛屎外面光。

25.
翻车了?

26.
挂牌古树。

27.
围个小院。

28.
看家护院。

29.
新车、新瓦。

30.
脚手架下施工忙。

31.
残阳、树墩、破门。

32.
磨砖对缝。

33.
门缝中的光芒。

34.
明天会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